本网讯(记者 江诗琪)5月17日,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在C202召开“人文审美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学术研讨会,学校督学顾也力应邀出席活动。
研讨会现场 (林裕多 摄)
此次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评价能力,旨在集思广益,为学校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人文审美教育作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不仅是中文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特色,也是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此举将有效推动我校通识教育改革,同时促进专业教育改革与通识教育改革的融合。
顾也力教授致辞 (林裕多 摄)
顾也力在致辞中表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我们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在丰富人们内心世界的同时,还可以使人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教育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文审美教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回归审美,课程建设的一种新尝试
审美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本质属性,这是中文学院唐晓敏教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该通过朗读展示语文的美,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揭示作品的美。唐晓敏进一步解释道:语文教学作为美育的范畴,回归审美显得尤其重要,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之路。
徐琼教授则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红楼梦》为例,讲述了在大学人文通识选修课中,其多重价值包括文学审美价值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王毅教授从《记承天寺夜游》谈起苏轼由苦闷派遣而步入自由之境的转变。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一种率意而为、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而非仅是迥异于日常生活的色彩鲜明、独特形象以及奇异事件形成的美感。
多元化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人文审美教育课程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通过审美情境的营造和审美活动的开展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审美体验,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激发他们的想象活力,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提升他们的理想追求,使他们的心灵在获得高峰体验的时刻,超越此在,超越悲喜,在情感剧烈碰撞之后的宁静之中感悟到世界人生的许多意义,并且最终积淀成为他们内在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吕金漪老师表达了她的观点。至于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她建议学校应多组织文化周、艺术节活动,学生还可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参加活动,从而推动学校人文审美教育的整体发展。
柯汉琳教授发言 (李敏怡 摄)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李敏怡 摄)
中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表示,人文审美精神是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人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种精神。而科学精神,是求真求实的精神,人文精神是求善求美的精神。审美教育则是一种以美育人的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灵魂审美教育和形式美感经验教育,而情感教育、灵魂审美教育又与人文精神教育相叠合。人文审美教育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对一个社会也不可缺少。一个人必须有精神的生态平衡,缺了人文审美精神就是不完整的人,甚至是灵魂的残废者。一个社会也应该有生态平衡,否则,社会就会畸形发展。所以倡导科学、技能时不要忘了人文,否则社会就失去平衡。中文学院计划再开设一门由一个系列讲座构成的《人文-审美教育》综合课程,这个课程已被批准作为校级精品视频课程来建设,也将作为特色课程来培育。
时间:May 21, 2018 4:33:00 PM
录入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