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苏桂宁教授分析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倾向

录入者:宣传科-李阳发布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372

本网讯 为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同时让同学们深入理解人类情感、社会问题以及人生意义112日下午,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院长苏桂宁教授受邀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向中文学院学生代表分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倾向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吴晟教授参加讲座并作总结发言。

苏桂宁教授介绍诺贝尔文学奖

苏桂宁教授引述诺贝尔的遗嘱——“奖金的一部分应该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向同学们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来源。随后,苏桂宁向听众展示了1901首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苏利·普吕多姆及其作品。苏利·普吕多姆是一名法国作家,他的诗作透露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完美地融合了心灵与智慧这两种宝贵的素质。诺贝尔文学奖象征着理想追求和精神的高度,无论是1902年诺贝尔奖得主特奥多尔·蒙森,还1903比昂斯滕·比昂松,他们获奖的作品都充满了崇高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并非局限于个人的狭隘追求,而是为整个人类、为整个世界着想,包含着无限的诗意和绚丽的画面。然而,苏桂宁教授遗憾地指出,当时的诺贝尔文学奖受限于封建贵族化的标准,在那个时代,文学艺术仅在贵族阶层流传,哪怕那些出身低微的作家大多也有贵族血统。 

苏桂宁先后为听众展示了俄罗斯得奖者萧洛霍夫与哥伦比亚得奖者马尔克斯的作品,他们以深入而清晰的阐述描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和拉丁美洲的孤立世界,这表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评判标准:小说是否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是否深远。苏桂宁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例,指出拉丁美洲每天都有大量人因饥荒等原因失踪,但由于该地区孤立的地理位置,鲜有人关注这一问题,然而马尔克斯通过作品中的巧妙叙述,成功地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深刻揭示了拉丁美洲独特而困境重重的现状。除了在内容上广泛涵盖了许多主题,《百年孤独》的文学语言也展现了其高度的艺术价值,苏教授对马尔克斯的文字张力与表现手法赞叹不已,他还提到了去年的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埃尔诺的表现手法同样给人带来了独特而又新颖的感受:其作品采用了无人称叙事,从不同角度审视了性别、语言和阶层等领域中存在的巨大差异和生活现象,它折射出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获奖作品的审美拓展和创造性要求。

吴晟副院长作总结发言

师生合影

吴晟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吴晟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那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杰作。他认为,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求同学们乘此讲座的东风,拓宽视野,打通古今,融会中外,敢于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金王希 蔡楚如 /余婧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