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历史与未来正在交错,中国与世界正在广泛对话
对于广东来说,需要回味和展望的太多、太多——
这回味里,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号角回荡;
这回味里,有改革的荡气回肠、有血与汗的淋漓挥洒和经济的崛起腾飞;
这回味里,还有“科教兴邦”的风起云涌、劈波斩浪,
曾记否,在广东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也饱含着沧桑,多少教育先驱、同仁
为了一线曙光,他们种下希望,
为了一则承诺,他们穿越征途茫茫。
为了一个时代,他们把使命扛在肩上。
风风雨雨,他们的足迹,记载不尽沧桑,在广东教育发展上竖起旗帜;
潮起潮落,他们的旗帜,荡起如歌岁月,在南粤的大地上迎风飘扬……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校常务副校长赖志立接受信息时报《红旗飘飘》专访,访谈围绕我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我校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我校作为广东省外语专业最多的独立学院在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常务副校长赖志立近照
信息时报: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你所感受到的中国教育、广东教育的新变化。有哪些变化推动了教育现代化,有哪些突出的事件让您记忆犹新?
赖志立: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高考制度是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历史时期不可或缺的途径。1977年底,中国有500多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当时录取本科、专科的人数加起来不到30万人,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发展到今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在数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2%发展到现在接近50%,中国高等教育也因此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现在慢慢走向普及化阶段。从质上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许多尖端人才,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50年代以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靠海外高校,因为国内的高校在很多领域比较落后,无法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随着国家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随之发展,填补了很多领域的空白,发展到了现在,中国高校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数量是全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发展也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几乎做到了100%普及,除了极少数极贫困地区,基本全国普及。
广东地处沿海开放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直到上世纪90十年代末,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直到1999年以后,广东省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从绝对数量上来说,排在了全国的前列。尽管如此,广东省在目前还不能算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强省,因为毛入学率受人口基数的影响,处于中上水平;大学里培养尖端人才的两院院士数量远远少于其他教育强省。虽然,广东省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印象中比较突出的事件有几项:高考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了高考的公平、公开与公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信息时报:今天我们在《红旗飘飘》里谈广东教育的旗帜学校。作为旗帜领导者,您认为“旗帜”精神应该是什么?如何才称得上现代教育优秀校长?谈谈工作思路与管理心得。
赖志立:我认为旗帜的精神是创新。一所学校的发展,必须要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必须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长期来看,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正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变。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跟上时代的变迁,创新至关重要,不仅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还要在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
南国商学院作为一所外语特色鲜明的高校,强调外语与专业的融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的视野。外语是语言,也是交流的工具。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理念,获取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就需要使用外语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校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我认为,现代教育的优秀校长,必须要懂得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而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就要在务实的基础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够固步自封。而建立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就是让管理制度能够良性运转,自行运转,真正做到无为而治,即校长不需要亲力亲为,而是让制度发挥作用,然后管理者不断去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发展。除此之外,校长的管理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比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就要培养国际化的师资,培养具有现代理念,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教师队伍。因此,现代教育优秀的校长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未雨绸缪,不仅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还要有预判性。另外一方面,还要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从事民办教育,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都会很多,如果校长本人意志不坚定,患得患失必定走不长远,只有找准方向坚持下去,才能带领一所学校走向成功。
信息时报:任期当中,学校领导班子是如何带领学校前进,成为一所名校的。请阐述您的教育理念以及学校改革中的突出事件,以及未来的一些规划。
赖志立:南国商学院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广外最有力的支持,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广外作为一所重点大学,已经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也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在合作办学伊始,我校秉承了广外的优良传统,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我们都受益匪浅。
其次,团队的力量功不可没。因为一所学校的发展光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南国商学院有一个团结奋进的校领导团队,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学校发展的决策层,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除此之外,教职工团队也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南国商学院走到今天,在社会上能够拥有良好的口碑,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坚持质量立校。作为一所高校,教师是根,学生为本。所以我校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实力强、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好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其次是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这样才能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方面牢牢把握住方向,不断向前迈进。
自2017年9月起,我校率先启动承接“放管服”开展职称评审系列工作,自主评审职称。对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弹性的薪酬制度,下保底,但上不封顶,这也是学校的一个创新举措。我们不会让老师来要求待遇,而是根据老师对学校的贡献程度,主动去提高他们的待遇。
学校还会坚持每年召开战略研讨会,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如何去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南国商学院要办成一所百年名校。就中期规划而言,南国商学院要办成一所特色更加鲜明的一流的民办大学。因此学校也制定了稳步发展的规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目前,外语特色是学校的主要特色。除此之外,在其他特色方面,学校也在逐步探索与凝练。总体来说,学校规模适度发展,专业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信息时报:独立学院是教育改革历程中的重要产物。您认为,在广东民办教育发展史上,南国商学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新时代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的要求,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赖志立:独立学院是是中国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依托社会资源和母体学校的优势进行办学。就培养人才的数量而言,大约占普通本科教育的1/3至1/4,所以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很多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比较高,在某些领域甚至不比公办院校差,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再到现在普及化教育阶段,独立学院在转换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的体量就达不到今天的规模。
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独立学院也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有更为灵活的育人机制,可以紧贴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独立学院及民办高校弥补了许多公办院校的不足。我个人认为,在过去,我们常说千人一面,同质化严重,民办教育就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活力。
在广东民办教育发展史上,南国商学院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人才培养方面,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几万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培养外语人才、外语与专业相融合的特色人才方面,南国都是功不可没的。南国商学院的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为国家的建设乃至世界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所以我认为南国的角色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广东民办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代高等教育已经接近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很快就会达到50%,数量上逐渐达标。在质量上,高等教育更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至于质量如何保证?我认为一定要培养能够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的人才质量再高,如果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通过自我提高,去适应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信息时报: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是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而努力?
赖志立:长期以来,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校内教师的培育培养。到目前为止,教师高级职称占比36.5%,已超过学校“十三五“规划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33.3%的目标,博士学历占比16.9%,正逐步接近博士学历教师占比25%的规划目标。过去的一年,学校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初步构建了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育新体系,从新入职人员的能力培训计划,到年轻教师的成长计划、骨干教师提升的百人计划,再到拔尖人才的南国名师计划,形成了具有南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教师成长的全过程。在职称评审方面,学校继第一批评聘21个副教授后,再接再厉,扬优成势,成果丰硕,今年我校又有2人晋升为正高、18人晋升为副高,实现了正高职称晋升零的突破。老教师发挥传帮带,中青年骨干教师加速成长,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南国商学院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除此之外,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提升多元化教学水平。学校制定《国内外访问学者选派与管理办法》,通过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学校访学,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制定《千百十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支持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试行办法》,分批分期、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具有良好发展潜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后备力量。近几年来,学校除了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国(境)外高校做访问学者,还选拔青年教师赴国外参加国际科研人员交流项目、政府资助交流项目等等,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和交流中开阔眼界,提高学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我校一直积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科研环境。其中,生活环境包含福利待遇,让老师没有生活和生存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一心一意扑在教学和科研上,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
信息时报:在国际上,中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广外在这几个月也推出了国际谈判班、国际组织研讨班,咱们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做类似的变化吗?
赖志立:我们学校在强外语上下功夫,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的语种较为齐全,有十个语种,十二个语言专业,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人才。成立了国际学院,在金融学、旅游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开设国际班。学校现有教育部极地问题研究中心(为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成员单位),与沿线国家开展极地问题研究。
学校十分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尝试进行“2+2”“3+1” 中外学分互认的人才培养,而且也在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及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留学项目,主要包括:免学费交换生项目(包括一学期或一学年项目)、一学期或一学年短期交流项目、“2+2”中外学分互认项目及“3+1.5”、“3+1+1”、“4+1”本硕连读等项目,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bat365官网登录入口10%以上的学生有出国留学、研修经历,尤其是朝鲜语专业,所有学生在大二或大三以交换生形式派往韩国10所大学学习一年,出国率达到100%。
除此之外,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开设了网络工程(云计算工程师班),将华为云计算技术课程体系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中级云计算服务职业资格证书;开设了物联网工程(5G创新实验班),将华为基于5G的物联网技术课程体系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中级物联网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
信息时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如果要您用3个关键词总结过去学校做的事,您会怎么选择?
赖志立:首先是砥砺前行,南国商学院四易校名,四易校址,发展过程比较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