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创新班特色活动】跨文化交际工作坊

发布者:大英部-蔡燕玲发布时间:2024-04-27浏览次数:64

425日下午,一场精彩纷呈的跨文化交际工作坊在F101学术报告厅圆满落幕。此次活动由大学英语教学部的王瑞英老师和朱娅老师联袂主持,特邀外教Kelsey老师作为嘉宾,课程团队的张庆达老师也倾情加盟。工作坊汇聚了来自不同年级的大学英语创新班和第二外语(英语)创新班的学生,以及本学期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生,为他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跨文化盛宴。

中外教正在组织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以中澳文化交流为核心,旨在通过深入的互动与探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中澳文化的异同,进而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个活动以中国学生Xiaohua(小华)的跨文化经历为脉络,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机遇。

在“Gift-giving & receiving”(送礼与收礼)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参与讨论,积极分享在不同场合下中澳两国送礼文化的差异。Kelsey老师详细阐述了澳大利亚的送礼习俗,如访问新房时,他们常送装饰品或巧克力。而王瑞英老师则提到,在中国送水果常被视为一种祝福和关心的表达方式。谈及给老师送礼,Kelsey老师指出澳大利亚人通常会选择送酒以表敬意,而中国学生则更偏爱送明信片。她还温馨提醒学生们,在选择礼物时需充分考虑与老师的关系,确保礼物既合适又得体。

在探讨“Assistance”(接受帮助)的案例时,Kelsey老师指出,人们对于接受帮助的态度因文化而异,有些人乐于接受帮助并表示感谢,而有些人则认为接受帮助是一种冒犯。朱娅老师则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了家中长辈对请求帮助的不同态度。王瑞英老师则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指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对待年龄的不同态度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探讨对“Compliment”(称赞)的态度时,Kelsey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三种回复称赞的方法,并强调在澳大利亚文化中,如果称赞被拒绝或否定,可能会让人感到不悦。张庆达老师则分享了中国人面对称赞时往往保持谦虚的文化特点,并指出在用英语沟通时,人们相对更容易接受和表达赞美、爱意等情感,但在使用中文时则可能觉得较难开口。例如,中国的家庭成员之间就不太习惯用中文直接表达赞美和爱意。王瑞英老师则总结道,这可能是由于高低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所导致的。

在“Food Culture”(饮食文化)案例讨论环节,现场氛围热烈非常。Kelsey老师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的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而王瑞英老师则娓娓道来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菜系。Kelsey老师表示,她对中国多样的饮食文化充满了好奇与喜爱。

在最后的Romantic OdysseyBirthday Dinner Debate两个案例中,在剖析中澳文化中的爱情观及用餐礼仪时,王老师鼓励学生们把跨文化交际学习延伸到课外,继续保持积极的思考态度,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并与中外教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整个工作坊过程中,学生们热情参与,争相发表见解,积极提问,并与老师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活动临近尾声时,王瑞英老师进行了总结,她强调了跨文化交际的普通性,并鼓励学生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文化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此次跨文化交际工作坊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澳文化的宝贵平台,更是一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难得机会。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将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展现出更加优秀的跨文化素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