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教授有话对你说”——蒋院长

作者:发布者:经济学院-戴媛发布时间:2020-11-29浏览次数:404

本网讯  11月27日上午,经济学院传媒之声对经济学院姜院长进行了一次采访。在采访中,蒋院长就经济学院学子该如何从各方面去实现自我提升做出了细致的分析,采访内容如下:


Q1:您认为作为经济学院的学生需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

A1:作为经济学院的学生,想要提高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下几点很关键:

第一:扎实学好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来源与支撑;

第二:大量阅读经济学相关书籍。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第三:广泛地涉猎非专业书籍。当今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具有交叉性,交叉学习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新境界;

第四: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跟踪了解时事对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帮助;

第五:要适当地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这有利于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也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指点,受到更多的启发;

第六:主动申报大创等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综合学术素养,也是对自身自主创新与科研能力的考验。实践证明,我们经济学院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学生都是借助这些科研项目来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与研究能力,取得了优异成果。

Q2:您刚才提到要大量阅读经济学相关的书籍,那您有没有什么书籍要推荐给同学们呢?

A2: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有很多,我建议大家可以阅读一些经济学家的书籍,比如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等,这几个经济学家所著的书相对来说具有常识性,方便同学们打好基础知识。另外,马克思有关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如《资本论》等,也适合同学们去通读。接着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领导人相关经济发展方面的论述,也可以成为同学们进行阅读的重要选择。最近还有一些我个人认为不错的经济类著作比如上海财经大学伍装教授著的《中国转型经济导论》,这本著作是他博士毕业之后将博士论文整理而出的,是非常经典的书籍。另外还有以其他角度来论述经济学的交叉名著,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福前教授的著作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学问题,这也告诉我们在选择经济学的书籍时可以适当注意交叉性。



Q3:现在有许多同学面临考公考研、出国深造、创业就业等选择,难以做出决定,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A3:大学是人生相当重要的成长平台,在大学四年间,最关键的还是要把专业知识学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自身的学业。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考研、考公、就业可以同步进行,并不矛盾。对于我们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我认为还是要有考研的志向,考研不仅是一种学习经历,它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更何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很有必要。无论考研成功与否,这对同学们来说它会成为一种美好的经历,这种经历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帮助。另外,给自己确立清晰的目标,并合理地分配时间,考研和考公是可以同时兼顾的。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希望同学们在大学四年期间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跟踪一个行业或者大型的企业,随时关注它们的发展变化,慢慢地积累经验,四年之后,你有可能成为这一个行业的专家。总之就是目标清晰,多方面考虑,多方面去前进。

Q4:您刚才也有提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汲取知识的方面,您认为同学们该如何平衡好“博”与“深”的关系?

 

A4: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还是要打好基础,成为同学们成长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毕竟同学们尚处本科学习阶段,所以“深”这一方面,需要慢慢来。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学有所长,在兼顾基础与综合的同时,同学们在“博”这一方面,可以适当选择自己比较有潜力的事情,多投放一些精力,培养自己的爱好,突出自己的特长,坚定自己未来奋斗的领域。

 

Q5:在大学里,很多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较弱,根据您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在采访的最后您能简单说一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吗?

 

A5:了解到很多同学都在说时间不够用,这说明同学们对时间的掌控不够科学。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首先要有相对清晰的规划,列出可行的行动计划,再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在分配时间的过程中,要注意侧重,比如在大一、大二时,要侧重把精力放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也可以挤出时间到图书馆里面进行各方面的阅读。而大三、大四,则把精力放在考研、考公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上。在这个过程里面,也希望同学们能够适当地锻炼身体,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持身体健康才能让各方面的计划顺利进行。

 

                                            /李伊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