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某种极为特殊的机缘巧合,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经师范学校不到半年短暂的培训,就“赶鸭子上架”,走上了教师岗位。不曾想,这一干就是几十年。除开恢复高考后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占去的时间,这一辈子都在以教书为业,先是教中学,后又教大学,也就算是个资深“教书匠”了吧。
岁月长河的流淌,昔日的“帅小伙儿”已在不经意间熬成了皓首老翁。虽不敢自诩“智叟”,然,浸淫三尺讲台数十载,对何为教育,如何教育等等也确有些许体会和感悟。拜多年养成的“爬格子”习惯之赐,也感谢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位普通大学教师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大多都还能够得以回溯,重现。经再三踌躇,终于鼓足勇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公之于众,盼能够求教于各位同仁,以搏一洒。如果真的能够给读者诸君一点点启迪、借鉴,实为幸之甚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文字有些是多年以前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是各类场合的发言、报告或会议论文。它们的成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特定时空背景的烙印。但,既然是回溯、重现,那就还是要以尊重其初始状态为宜。故,呈现在读者案头的就只能是一些“未经修饰”的原稿了。用现在的语境加以判断,文中的观点极有可能已经“过时”,不合时宜,甚至难掩其谬,那也就只能如此将就则个了。
周文贵
2021年3月于南国商学院
《一家之言》之一
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再认识
——兼论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中国,国运衰败,沦为了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恣意宰割凌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当时,初步接触到近代进步思想文化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仁人志士,就曾打起“教育救国”的旗帜,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废除科举,大兴学堂,改革教育,推行西学。一批又一批“有志于挽国运于衰亡之际”、“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青年,义无反顾地或远涉欧美,或东渡扶桑,去圆他们的“教育救国”之梦。但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领导,没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没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师夷”只能“制”于夷。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救国”注定只能是一场难圆之梦。
星移斗转,时代变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意气风发地迎来了又—个世纪之交。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进步的主旋律。要维护世界和平,要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主要依靠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这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共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调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造就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创造型”、“综合型”优秀人才。所以,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 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国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业,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就在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否培养造就成千上万的能够适应国际经济竞争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具备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与之相应的各方面能力的跨世纪人才。诚如国家教委1995年12月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所述:“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一项“世纪工程”。
一百年后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又一次凸现在国人面前。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就斐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近年来却忽略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中等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而不能自拔;高等教育受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片面地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授受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其结果是使受教育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方面的素质缺陷,难以形成综合素质优势。当代部分青年学生严重存在着政治信仰真空、社会公德失范、专业知识单一、文化底蕴浅薄、身体状况不佳和精神失衡心理脆弱等现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这段极富哲理的告诫不能不引起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不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历来就有重视人才综合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尤其注重对受教育者施以人文教育,强调要将一般的人教育成有德之“君子”,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成“仁人”。孔子穷毕生之精力搜集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我国最早的教材,基本上可以归为论“德”之道,即教诲人们应具备何种思想、道德、志向和行为,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孟子主张性“善”。在他看来,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只要教育得法,则“人皆可以为尧舜”。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还特别重视教导受教育者关心时政和天下大事,用所学的知识才智造福于国家和人民。《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礼记·大学》将教育的精神实质精辟地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宋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程颖、程颐则强调教育之目的在于“明理、修德”。
近代,我国教育继承了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于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整个之人格”,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早在“五·四”时期,时任北京大学校长、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语中的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他还积极提倡美育,同时要求文科学生应学习—些自然科学知识,理科学生应学习一些人文科学知识,主张教育应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在蔡元培先生看来,普通高等教育应是整体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新中国诞生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明确地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尽管在十年“文革”期间,左倾路线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仍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基本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对教育问题多次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早在1977年9月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语”。“教育要狠狠地抓—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1983年10月1日,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邓小平同志又发出号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针对我们的一部分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继而他又要求全党“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因为从战略的高度看,“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对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教育工作的目的以及教育的功能内涵等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精辟深刻的分析,强调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些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的升华。它既科学地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为世纪之交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地肩负着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
所谓人才的较高综合素质具体地体现为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完美的社会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广博深厚的文化传统素质、强壮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也即这几个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
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说到底是一个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对人才政治思想素质的要求则具体地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在人才必备的诸素质中,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始终处于支配性的主导地位,是形成人才综合素质的政治基础和核心。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高等院校,毫无疑问地“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将培养人才的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置于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予以特别的关注”。这正是我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鲜明特色。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光荣与耻辱等道德观念,去约束和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不损害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个人正当权益的目的。人才社会道德素质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完善之人格”的形成。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优秀的道德遗产。如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团结友爱、尊老携幼的传统美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土可以杀之,不可以辱之”、“三军可以夺其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的高尚情操和大无畏献身精神;“闻过则喜”、“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每日当三省吾身”的修身观;“仁者爱人”、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的待人原则;……。所有这些无疑都应作为高校当前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一部分青年之所以产生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正是因为缺乏道德修养的结果。
专业知识素质是指人才对某—特定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在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愈益发展愈益精细化的今天,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的要求必定越来越高。因此,普通高等教育必须在注重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训练,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人才的文化传统素质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要求人才具有多科类广博的文化知识;第二是要求人才具有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的底蕴。
就前一方面内容的要求而言,指的是受教育者除了要研修本专业的特有知识以外,还必须广览博收,涉猎各方面知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努力做到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各方面的能力相互补充,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当前尤其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借以陶冶高雅的情操。同时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母语、外国语、计算机语言的水平和使用这些语言的能力,借以增强人际间的交际和沟通,提高受教育者获取、交流和占用各类科技经济信息的能力。
就后一方面内容的要求而言,指的是受教育者要借助各种手段,通过可能的各种途径,谙熟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以其五千年的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新时期人才智慧的启迪、文明的熏陶、知识的吸纳、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把传统文化的底蕴培育得更为厚实是造就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
人才的身体素质是指受教育者要有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身体健康是保证高校学生高效率地进行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就等于失去了明天,新世纪的建设者也就难以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有规律的生活,合理的营养和适宜的体育体能锻炼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三大要素。因此,要开展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之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起强壮健康的身体素质。
人才的心理素质是保证人才全面发展必备的心理条件,同身体素质一样,都是形成人才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基础和前提。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婚恋心理、职业心理,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平常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去谋求个性的发展和社会角色的充分体现。
二十一世纪呼唤着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充满希望的年青一代一定能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 载《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