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之十三:杜绝“混课”现象,夯实教学质量的微观基础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3-03-22浏览次数:10


杜绝“混课”现象,夯实教学质量的微观基础

周文贵

 

从面上情况看,学校的总体教学秩序还不错,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看起来运转正常,这很好。但如果去深入了解每门课程、每个课堂的实际教学状况,却发现“混课”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尽管这种现象只是小概率事件,但却导致有些课程教学的微观质量着实令人担忧。根据教学督导们听课巡堂的实地观察,针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以下三种情况是目前此类“混课”现象的主要表现,需要引起全体教师、各教学单位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一,课堂讲授与课程教学大纲“两张皮”

一门一门课程按照特定学科的内在学理逻辑构建起课程体系,承载该学科专门人才培养的任务。切记,切记,每一门课程够绝非孤立存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既要能够凸显本课程的特性和应该有的位阶,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核心课程或一般课程,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考试课程或考查课程,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等等都要各安其位,不可以“相互抢戏”。更重要的是,每门课程还必须实现同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有机衔接,形成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实质内容的特定课程模块。必须强调的是处理课程之间的关系要遵守特定学科的内在学理逻辑。要保证做到这一点,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课程教学大纲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切不可以马虎对待。

令人遗憾的是,在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有无课程教学大纲暂且不论,即便有,教学大纲被束之高阁也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大概率事件。在课堂(课程)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对大纲缺少基本的敬畏之心,自己想到哪里就讲到那里,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所以,课程教学炒剩饭,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与课程之间在教学内容上大面积覆盖重叠,教学进度基本上形同虚设,往往都已经第四周、第五周,甚至学期已经过半了,才磨磨唧唧地刚讲完课程的第一章、第二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说这样的课程教学能够体现出所谓“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只有鬼才相信!课堂讲授与课程教学大纲如此严重的“两张皮”,哪里还谈得上教学质量?剩下的当然只能是“混课”。

其二,少数教师对课堂教学基本没有管理

通常说“课堂神圣”,指的是鉴于课堂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最基本的单元,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须有充分的合作、协调、配合,依课堂运行的基本规矩,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同时,课堂教学活动能不能够顺利展开,取得教学实效,的确要建立在教与学双方都倾心投入的基础之上。

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师生沟通顺畅,课堂氛围良好,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入神。这样的课堂一般是不需要刻意加以管理的。但这只是孜孜追求而不可轻易得之的“理想状态”。从学校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尚有一点必须形成共识。那就是,一般而论,课堂教学是需要管理的。毫无疑问,任课教师应该承担起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的职责。

可是,巡视课堂往往却可以看到,偌大一间课室,十来二十几个学生,坐得稀稀拉拉,前几排座位基本上都空着,看起来就不像是间课堂。学生们或仰,或靠,当然也不乏规矩就座认真听老师讲课者。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认真地”搞自己的事情(比如看手机、玩游戏、相互交谈等等),甚至有学生干脆自顾自睡得香得很。还有些学生不时随意进进出出……。总之,缺乏有效管理的课堂怎么看都不顺眼!然而,少数教师的个人涵养真的那叫一个好啊!对于学生在干什么完全不管不顾,对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管理。在这些课堂上,基本看不到所谓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提问释疑。教师只管照本宣科(现在更多的是一页页翻动PPT课件,照PPT宣科),一路讲将下去,讲到下课铃声响起,立马拎包走人。这不是“混课”是什么?

其三,学生课堂展示的“异化”现象值得关注。

我校外语专业多,外语课的覆盖面广,各个外语专业都要开出外语视听说课程、听力课程或口语课程。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通常都乐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Team working)。非外语课程似乎也不遑多让,随时可见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留下大块时间,让学生来做分组“课堂展示”(Class presentation)。而且这些好像成为了一项常规性操作。

无需讳言,对于外语课说来,在课堂上组织此类活动,的确是一个给学生创造更多语言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好办法。对于非外语专业课程来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机会,也的确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少了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的精心设计,少了教师在学生进行此类活动时的现场适时指导,这些出发点本不错的教学活动就极有可能发生异化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可见,有些教师事先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一些音频或视频材料,做些准备。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将相关材料播放一两遍,就让学生小组的代表(通常是两三个人)到讲台上拿着课前准备的稿子念上那么一通。过后老师略作点评(有的甚至不加点评)就算完事。非外语类课程的学生课堂展示大多也差不多一个样。这样的学生课堂小组活动和课堂展示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异化”,更多的只是在混课。这怎么要得呢?

轻者说来,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与安排下去上课,上课的实际效果一定要大打折扣。重者说来,这种做派是对教学工作、对学校、对学生极端地不负责任。因此,对此种“混课”的现象要坚决说不!

要规避此种“异化”现象,让学生的Team workingGroup presentation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和效率,关键还是要看教师在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是否到位。任课教师要精心选定讨论主题、指定阅读材料,在学生的课前准备阶段以及课堂展示过程中,都要给出有针对性的事前导引、现场适时点评和事后总结。也就是说,教师所做专业性点评很重要,不能够简单地将时间交给学生就了事。否则,课堂展示“异化”就不可避免,一定会滑入“混课”的泥淖。

怎样遏止“混课”现象?

要坚决杜绝和遏止“混课”现象不是简单的一句说“不”就能做到的,必须善处之。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混课”现象的极端危害性

办学的终极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每堂课的教学质量是构成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的微观基础。课程(课堂)之于人才培养恰似基础工程之于建于其上的高楼大厦。微观基础的虚化,势必掏空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没有高质量的课程(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学校的社会声誉何在?个别教师是可以“混课”,但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对此是绝不会答应的。倒过来,他们“会用脚去投票”,坚定地跟学校说拜拜。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生存,更遑论发展!鉴于此,向“混课”现象坚决说“不”刻不容缓!

其次,必须强调教师的高度责任心。

当今的社会分工中,高校教师的确就是一种职业。所以有当大学老师只是在某一所高校谋得一份教职一说。但是,必须认识到,同干其他营生相比,高校教师这份职业有其突出的特殊性。

之所以特殊,且突出,就是在于高校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人而非物,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要去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自身价值追求和判断力的年轻人。更加重要的是,这群青年,未来将要投身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大业,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这就意味着,一旦选择了高校教师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这份职业承载着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就要自觉地严格履行这份责任。平时我们反复挂在嘴边上说“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天职”,足见“师恩浩大”,“为师者尊”。

既然负有“天职”,就一定要对得住这份“天职”。所以,任何一个人,只要你选择了做高校教师去面对学生,都要深刻体认到高校教师并非简简单单的一份教职,而是一番事业。无论男女长幼,都要对三尺讲台始终存有一份敬畏之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第三,对课程教学要有人管,而且要严管。

无论干哪一行都有规矩。有规矩就要一丝不苟地用以规范执业行为。诚然,现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就其人性之本源,应该是人人皆有上进之心。但与此同时,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惰性也是人类的某种天性使然。只要客观条件合适,人的上进心可以获得无限激发,甚至发挥到极致,故能够涌现出以雷锋为典型代表的一代英模。但也同样存在着唤醒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惰性,并使之显性化的可能性。所以,作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就要相应地经由实施严格的管理,一方面鼓励先进,弘扬被管理者的上进心,并使之尽情发挥。另一方面,对被管理者身上可能存在的惰性加以有效约束。针对“混课”现象,高效率的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舍此,“混课”现象难以从根本上予以遏止。

严格的课程(课堂)教学管理首先要求各级领导,特别是各教学单位的领导,要将之纳入本单位的议事日程,严密关注本单位各位教师的教学工作状态,采取得力措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混课”者对来自身边本单位领导的严格管理最有体感,也最为重视。很多时候,本单位领导的一次谈话,一句批评,哪怕就是一个暗示,往往就能够立马见效,立竿见影。

严格课程(课堂)教学管理,要求教务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教学督导等具有管理职能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不可以敷衍懈怠。对“混课”现象要严肃批评,大胆管理,不留情面,甚至要像每年的“3.15晚会”那样敢于曝光。对于不接受批评管理或教学工作长期改进不力者,要坚决清下讲台,调换工作,直至解除聘用合同。

严格课程教学管理有两大依据,一为课程教学大纲,二为学校颁布的教学规章制度。

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课堂)教学有序高效规范开展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每门课程都要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特定位阶,依相关学科内在的学理逻辑,科学制定高水准的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之。学校颁布的各类教学规章制度,体现了对按规矩实施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制度性安排。制度就是“铁面判官”,执行者褒,违背者罚,丝毫不留情面。秉持这样两方面依据,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诊治,并对症下药,“混课”现象才可能从根本上予以遏止。

第四,教师培训要加强。

“混课”亦有两种情况。一是极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本来就缺乏足够的责任心,惰性心态膨胀超越了对教学规矩的认同,于是就出现了“混课”现象。总体上看,这一类“混课”应该只是个案,不具备普遍性。

另一种情况相对更为普遍。那就是的确有一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学工作基本规律和规矩的认知与把握尚显欠缺,故而就很难谈得上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贯彻实践,客观上造成了“混课”。说白了,这部分教师是属于“不会上课”而不自觉地“混课”。

比如,鉴于学校为民办高校的特殊性质,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每个学期,都有一部分教师因各种原因离职,同时又有相当多的新教师入职。新入职教师中大多数为硕士、博士刚刚毕业就来到学校的新人。他们的到来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了难能可贵的新鲜血液,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那就是要帮助这部分新教师尽快完成由“求学者”向“施教人”的转化。帮助他们加深对教学规律和教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感知与认识,增强在实际教学工作予以贯彻执行的自觉性。特别是要帮助他们潜心钻研教学方法与技巧,并逐渐熟练地将之用于日常教学过程。

这就要求各教学单位,特别是教师发展部门,加强与实施对这部分新入职教师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培训形式不限,可以是办学习班式的岗前培训,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相应途径(如教学督导听课)对他们的教学工作状态加强适时监控,随时予以指导与帮助。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新入职教师都会或快或慢地由生手变成熟手,那种不自觉地“混课”势必大幅减少。

学校本来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新人入职。即便是已经来校任职多年的“老人”,也在客观上存在着少数“老大难”,他们每年的教学评估总是要落在后面。这就要求教师培训始终在路上,既要有“短安排”,更需要制定“长计划”。照此工作思路,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一环,教师培训一定会在遏止“混课”现象,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混课”现象的出现有某种必然性,但这绝不能成为让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下去的理由。归纳起来看,此种现象虽说只是小概率事件,但它是一个明显的“病灶”,对其不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否则,它对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规范化和总体教学质量提高的侵蚀作用就会逐渐显现,进而掏空学校教学质量的微观基础。对此严重局面,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务必加以高度重视,多方协同坚决遏止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