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期 | 悦读无假期——三等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0-17浏览次数:323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20网络与新媒体1班—蓝思琦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创作的关于一个孤独少年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主人公孙光林成长过程中的悲惨际遇,他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父亲贪婪懦弱品德败坏,兄弟之间的感情也并不和睦。但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他孤立无援却也绝处逢生,他逐渐接受了命运的挤兑,最终与自己的人生和解。孙光林的人生就如同细雨,生活在底层,无数细小却令人绝望的事堆积在一起,压的他无法喘息。但他却在逆境中生存,他在细雨中发出呼喊,在绝望中迸发一丝丝希望。《细雨中的呼喊》用最贴近现实的手法深度剖析了人性的阴暗与扭曲,人生百态与苦楚,它揭示着现实生活最真实也最残酷的一面。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真正的贫穷所带来的苦难,许多人物的死亡也揭示着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我们如今的生活是这样幸福,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世事无常,也忘记了人生的常态本是什么样子,不是所有的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现实中也没有美好的乌托邦。然而主人公孙光林就是在这样残酷恶劣的环境当中坚强谋生,他于细雨中站起呼喊,告诉我们他身处绝望,但并不绝望,也不会向命运低头,他没有与命运的不公做激烈的斗争,他只是与生活和解,为之淡然。余华在书中直面描写了人性的丑恶,我们从中体会到世间的苦难,底层人民的挣扎和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悲剧。余华用文学的力量指引我们前进,他告诉我们纵有千般苦,我们都可以平凡又坚强地活着,这才是人生。孙光林在细雨中寻找亲情和友情的模样,既映射出平凡又努力生活的我们,也鼓励着我们更珍惜眼下的生活,更坦然的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逆境。“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令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黑夜呼喊声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震撼,我们平凡又渺小,却也可以坚强而伟大。我们渴望着温暖,也在无声中温暖他人,给予他人力量,大家相互取暖相互靠近,便可以度过每一个寒冬。余华的这本《在细雨中呼喊》用最通俗易懂的人生故事和最直观的叙述,却体现了高端的精神层面,他希望无论我们是否身处细雨中,都可以笑对人生,坦然接受,他也希望我们可以像孙光林一样坚强,一样在黑夜中发光发热。



《在细雨中呐喊》读后感

                                 管理学院—陈琳

读完本书给我最深切感受就是:主人公孙光林的一生的色调都是灰黑色的。这样的人生基调离不开本书写作的时间背景。本书的写作背景主要是毛泽东时代结束后的中国农村。主人公孙光林的出生源于父亲对母亲的一次暴力折磨,这也注定为他一生的孤独与悲惨埋下了伏笔。即使父母不疼、兄弟不爱,光林也有命运顽强抵抗,即使看透了人性与人生,也不曾绝望。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主人公人生中的一道“光”-----苏宇。书中提到主人公的三段友情,其中与苏宇的友情让主人公感受到了短暂的温暖。虽然苏宇因脑血管破解而离开了人世,但这段友谊也让孙光林看到了人生中的爱与希望,也正是这份成长让他懂得了付出。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细雨中呐喊》它是对记忆中的时间进行感受的,一开篇是通过主人公听到一个女人的呼喊声进行切入的,这是在过去的时间节点里进行叙述。

对于书中所感受到的“孤独”,我也有了很多思考,主人公这一生的孤独基调也反应了一个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有的人用童年去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在孩子还未形成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父母的行为举止就是孩子的模板。主人公的父亲,一个贪婪、好色、懦弱的角色,是对主人公影响最深的人物。主人公的养母,虽然给予过主人公温暖,但因为身体瘦弱,无法庇护一个仍在成长的孩子。在如今社会也不少类似的家庭,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又如何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虽然小说回忆以一个看客的身份进行叙述,也还是能感受到当时人性的丑陋与社会的冷漠。

随着生活脚步的加快,如今孤独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一个人在外打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但现在“孤独”这个词又好像有点不一样。它是人们精神独立的象征,不畏惧孤独,不逃避孤独,享受孤独带来的内心平静,享受在孤独中思考、复盘、成长的快乐已经成为新一代青年的一种舒适的状态。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也要有笑对人生百态的豁达与乐观。说到这不禁让我想起RIO锐澳鸡尾酒的广告词:RIO微醺,一个人的小酒。

书中有一句话:“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很多北漂、海漂以及那些离开家乡在外打拼的人,他们有多少个独自落泪时刻,又有多少次打了鸡血地重新振作,他们有的人为的是赚更多的钱出人头地,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但他们中间又有多少人被生活压低了身子,有一句话说的好:世上本来就没有感同身受,生活的一切都是冷暖自知。我们只有学会与孤独和解,将孤独化作前进的动力,从悲伤中获取才能将生活过的光彩动人。



笑声中体味苦涩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张茵

书中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独之中,以真正的自我独自生活。”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含义。每个人注定都是孤独的,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就像作者经历过反复无常后终于悟出这个道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作为读者能够感受到对文中人物的同情和怜悯,同样又不自觉的代入到当事人的命运之中。我想这是因为《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非常靠近生活,以至于我们都能够读出故事中的真情。主人公孙光林,遭受家人的嫌弃,被送到养父母家,刚感受到一点家的温暖时却因为发生变故不得不重回故乡。整篇故事以儿童视角阐述心酸又荒诞的生活,也凸显出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或许因为现在有了富足的生活,我们很难体会到当时那个年代所要面临的困境和窘况。书中人物被现实戏弄,狼狈不堪,但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旁人的帮助和善意,因为人们只顾得上自己,人性都是冷漠的。

笑声中体味苦涩,我想这个题目特别适合这个故事。故事开头便是一个可怕的梦,梦里一个女人在雨夜中呼喊哭泣,暗喻的是人在濒临死亡时的孤独无助。文中多数角色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孙光林的母亲从一而终都没有提及过她的姓名,她软弱忍让,在面对丈夫出轨的羞耻依然忍气吞声;孙光林的父亲骄傲自私,亲生儿子去世非但不感到痛苦,反而借儿子见义勇为的称号为自己谋钱财和好人名声,最终落得一个深夜醉酒跌入粪池淹死的下场;和自己一样被嫌弃的祖父,到死的时候仍遭到辱骂;养母患病终日躺在床上,不见天日,却在养父出轨自杀后第一次走出屋子丢下孙光林走了,结果我们不得而知;还有孙光林的朋友苏宇的死等等,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冷暖和现实的残酷无情。

当我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心中是苦涩的,在这般绝望无奈的生活下,也突出了当时女性所处地位的谦卑。她们的故事是那个年代女性生活的缩影,可怜又可悲。孙光林的母亲渴望的是家庭的稳定,但她的丈夫却只能给家庭带来麻烦和难堪。面对丈夫和寡妇厮混,她隐忍不发,不懂得去反抗,最终无法逃脱悲惨命运。“她的不幸不只是遇人不淑,更悲哀的是在男权压制下的无底线退让,直到其完全丧失了生而为人的自我,在不幸中结束了自己心力交瘁的一生。”这是一小段书评,我认为这是这个女人的真实写照,我们生下来都应该为自己而活,而不应该是为了他人而活。

但庆幸的是,即使生活遍地鸡毛,还是能从中感受到一丝丝温暖和希望,所以在苦涩中也能收获笑声。孙光林的命运是辛酸的,也是幸运的。困苦艰难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堕落颓废的人,在那个困境里他的养父母给了他家的温暖,和朋友的相处让他感受到友情的美好和快乐,苏宇安慰了他敏感的情绪让他内心释怀……孙光林还受到了好的教育,并且对读书有着正确的态度,对生活抱有希望和向往,这都让他成为了一个善良、正直且沉稳的人。

在细雨中呼喊,为什么是细雨而不是狂风暴雨,我想这正是因为细雨的绵绵漫长,就像生活中的苦难一样,尽管不能一下子将人摧毁,却不断的向人发出挑战和威胁,丝毫没有给人喘息的机会。这正是这个故事的特点,笑声中体味苦涩,又何尝不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呢?只不过希望大家在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时都能够迎刃而解,最终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笑声中体味幸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