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期丨共读一本书《始于极限》

发布者:图书馆-张雪璐发布时间:2023-04-14浏览次数:1022

用理性的爱包裹感性的自我

 ——《始于极限》读后感

谢伊琳

     最近,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并非说身体上的倦怠,而是精神上的内耗。我相信万事万物路过世间,总会留下什么,或许是客观世界的,或许是主观世界的,或者说两者兼有。这几年来的疫情期间,不论是我自己,四周的亲人朋友,亦或者是别的陌生人,都好像很疲惫。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但是我清楚这是疫情带来的内耗。直到偶然读到了一本书,《始于极限》开始更明白了一些好似老生常谈了很久的道理。

身为女生,似乎总是被很多的刻板要求束缚,比如:“你是女孩,要温柔”;“你是女孩,不要像个野小子一样要斯文”;“你是女孩,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最后还是要嫁人的”……所以当我读到铃木凉美在信中写到:“我意识到这些年生活的世界都位于边界之内,正如标题呈现的那样,而我今后应该拥抱的世界就在极限之外。”的时候,我感受到了铃木那令人敬佩的勇气。

在书中,她们对极限的定义。意味着前方无路的分界线、不容许更进一步的底线,忍耐的极限、体力的极限、认识极限、打破极限……这让我不禁对自己进行了反思,现在处于极限中的我,要如何生活呢?

铃木和上野的信给了我启发。作为女性,我们要充分的认识自己。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当广东正值春天,常人都会感到春天生机勃勃,我却说她寂寥无比,那在树上住了整整一年的绿叶,在春风中微微飘落,路过落叶堆,一脚踩过,只听见“咔嚓”一声响,叶一整年涵养的骨气刹那间烟绯云敛,那怕后来的时光里长了新芽,那也不是去年的。都说春和景明,却实实没有听得几声鸟鸣,令我倍感凄凉。为了保护这份感性我不得不用理性来包裹她。广东的乔木在春季落叶是为了长出新芽,毕竟“旧者不去,新者莫来。”这是常态,是大自然赋予它的周而复始。

看,与这一样,人也不例外。敏感丰富的内心,用理智而成熟的外壳包裹,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女性被世人贴上了太多的标签,它们甚至可能来自你最信赖的,最亲近的人。没有关系,人太弱小,又太复杂,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为什么要被定义?没有理由的,就像,写字台像乌鸦一样。

我们要承认自己拥有私心,认同自我缺陷,但这并不意味什么,我们女性需要放弃自尊,去抓求一些虚渺的关爱和同情。因为请记住,没有人关爱你的时候,请你爱自己,接受你的全部,美丽的也好,丑陋的也罢。我们都要用理性包裹感性,做不被定义的人。像野草一样生生不息,风一吹便能燎原,这才是女性该有的自信风貌。

我希望每一个女生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像立着,但不靠着的树;风一吹便燎原的野草;冬日里最后一朵白山茶。


超越极限的女性力量

叶诗妮

    近一年来,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往复书简《始于极限》不断登上书榜的前几,在某些软件上的讨论度也一直居高不下,但因为在我的观念里,有些一时冲上热搜的书并不是很值得去看,也非符合我看书的类型,但在看了众多的反馈和推荐之后,我于今年年初翻开了《始于极限》。

    上野千鹤子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不太陌生,却也不是很熟悉,身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她的是有印象的,但对她的印象停留在了上文学课讲到女性主义时,我们的授课老师提到了她,分享了一些她作品的选段,是一位很优秀的日本女性主义作家。但对于铃木凉美这名作家来说,我几乎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但在我了解她之后,不免为她的经历所叹服。《始于极限》不是长篇大论的作品,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即时对话,是以一种书信的形式,这种形式更加贴近、真实,在当下的网络数据时代也更加有种真诚蕴含在其中,因为拿女性主义开始,本就是一个不太好描述,具有一定争议的主题。

    在第一章开头铃木凉美就对照书名《始于极限》,解释了何为“极限”:“极限,是意味着前方无路的分界线、不容许更进一步的底线,忍耐的极限、体力的极限、认识极限、打破极限……如此联想下来,我意识到这些年生活的世界都位于边界之内,正如标题呈现的那样,而我今后应该拥抱的世界就在极限之外”,对于“极限”的一番解释,想到我们好像从出生起就在不断打破我们自身的极限,婴儿时期,从不会说话到说话,从不会走路到走路;到了青少年时期,总以为一次次的期末考是最难跨越的坎;到了中学时期,升学的压力就成了我们的一个极限,总以为我们无法再跨越了,可是不论困难的大小,难度的强弱,我们每一次都在走出我们的极限圈,所以当铃木凉美说出“我今后应该拥抱的世界就在极限之外”时,我觉得这个形容是很奇美的,绝妙的。

    小到个人而言,极限基于此,不断有人尽力去打破极限,与极限外的自己相拥;但放眼历史,纵观当下,对于女性这个群体而言,“极限”好像一直成了一种无法脱离的禁锢。在历史上,女性只能被约束在家庭后院中,最大的价值就是相夫教子,只要你有任何一点激进的想法,就会给你戴上莫须有的,冠冕堂皇的罪名。时代在进步,但现在歧视消失了吗?没有,它只是被掩藏遮盖了。社会上对于女性的歧视一直无法完全消解,多多少少都会有各样的歧视,职业上的歧视,生理上的歧视,就业选择上的歧视,甚至在女性价值上的歧视,认为女性最大的价值就是结婚生子。女性主义不是激进的,现在很多人提到“女性主义者”就会想到是激进的、疯狂的,只一种“极端分子”,很多女性在某些时候都会觉得承认自己是个女性主义者是一个背对大众的,但是上野千鹤子在书中提到了“人类的历史充斥着异端审判与猎巫,无论女性做什么,都会被污名化,被打成二流,但我们可以不受这些问题的干扰。自称女性主义者的人就是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不存在正确和错误之分。”“无论他们说我搞歧视还是别的什么,都阻止不了我自称女性主义者。毕竟我从那些自称女性主义者的女性的话语中学到了太多太多。有她们,才能有今天的我。”这些言语轻而易举地揭开了女性主义的面纱,它不是昂扬低下的,是值得大家为之尊重的。

有人说《始于极限》是对女性主义的解读,但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更愿意看做是从生活中找出女性主义,从中溯源。74岁的上野千鹤子与39岁的铃木凉美,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围绕了12个主题,包括: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我觉得十一本值得静下心去思考阅读的书,里面有句话是“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的女性,定能改写女人的生存策略。”因此我希望每个女性都可以始于极限,去发掘自己的,独特的女性力量。 

 

璀错亦璁珑

列欣怡

北岛曾道:“玻璃清朗,橘子辉煌,一颗星星刹住车,照亮了你我。”在《始于极限》中两代女性的对话拼凑起日本社会发展变化,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背后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女孩是清朗清透的,但是在经历折磨艰苦后才被洗净的,那些被洗净冲刷的过程是上天馈赠给每一个女孩的礼物,我们都在经受疼痛、饱经风霜,亦在涅槃重生。

在书里,最打动人心的一点是两位作家的真诚,她们不仅仅是二人的对话,更像是给世间所有女性的温柔。真挚不失严肃的回答,温暖且充满力量。上野千鹤子的回信,切中时弊,句句箴言,发人深省。面对铃木凉美的有所隐瞒,她的质问与揭露直击心灵,不乏锐利的批评——“正视自己的伤痛吧。痛了就喊痛。”,也有温柔的鼓励——“你现在是谁,比你过去是谁重要得多。”她给了很多很多人灵魂一击,用她一以贯之的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将真知灼见娓娓道来。

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承认自己被不公正的结构所伤害,与坚强乐观地应对这些伤害、笑着解构它,二者之间并无矛盾。关键是,“受害者叙事”本不该就只有一种,很多时候,渴望得到理解是强人所难,所以这世间没有感同身受也是正常的。在二零二二年,我见到过焦虑与抑郁诊断书,亦经历过休学,也知道从年级前十狠狠摔下重本线是怎样的滋味,那种让生命停在十七岁的绝望常常被世上所有人觉得可笑。很多人说高三我也有压力啊你这是在为自己的假努力找借口,很多人说抑郁就只是一种情绪你过不了就是比不上我们,可是她们从来不知道的——是从十岁开始放弃所有的兴趣而拼劲获得无数次的第一名并不是天分使然,是这段青春时光在病魔、死神和试卷上挣扎的痛苦,她们没有经历过自然没有同理心自然什么都不知道。刚开始是会很气恼很不甘心,可是后来我只觉得可笑——一年的日夜不分与八年的积累真的会只通过高考一决胜负吗?我也感到庆幸——它让我被狠狠打落尘埃也有重新爬出深渊的可能性,所有的苦难都是花开的伏笔,不需要别人怎样懂你,只有自己清楚——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的青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璀错,我也因此找回了自己的璁珑,去到一个普通的大学,也可以努力拥抱自己的人生,在全新的环境里我不再拥有完美女孩和学神学霸必须只能第一名的标签,我可以拾回自己最爱的舞蹈,也清楚——在上了小学后的我其实并不是讨厌美术课,而是第一名这样的愿望限制了我最初的梦想。

 


读《始于极限》有感

张家欣

在参与图书馆这次《始于极限》共读活动之前,我便已远闻上野千鹤子女士大名:她在东京大学入学式上的演讲颇有“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之态,致辞中的言语更是令我醍醐灌顶;一年前受同窗推荐得知《厌女》一作,但因标题冲击力太大就暂缓未读了(笑);2023 年初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她接受三名北大毕业生访谈的视频,决定以《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也是上野女士的作品)作为正式步入女性主义领域的大门钥匙。

阅读之际,恰逢新一期共读活动拉开帷幕,又见上野千鹤子女士此作,欣然参与,万望对我加深女性主义认知能有所裨益。 《始于极限》并不是普通对话,而是两名女性撕开角色包装的深层自我反思和痛苦前进的实录。请原谅我如此主观直断地为这本书贴上标签,这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还是不要称我为‘老师’了”出现在上野千鹤子给铃木凉美的第一封回信结尾中,清脆地敲碎了两人之间的长幼尊卑玻璃屏障,让我在屏住呼吸读完第一个回合后长舒一口气。之后逐渐舒展开的一次次交谈,有独立主题但又与前一回合有所承接,于读者而言是更易吸收和进行思考的。

读完之后,我有两点感悟:

第一,我觉得接触女性主义之后自己变得“拧巴”。这个词来自于上野千鹤子第一封回信里提出的“别扭女子”概念。而我,性格上被要求“不能大大咧咧”,行为上被要求“淑女一点”,待事上被要求“体贴细心”,这些如同三纲五常般的教诲伴随了我 20 多个年头。且不论对错正误,这定是固化的理想化的特征,即“刻板印象”。我曾一面尝试逃离这些种种,却又希望成为如此一人从而得到认可。借用上野千鹤子女士的话,我自己诊断为“层层倒转、扭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然而我并不是在批评什么。这种“拧巴”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但不能停留在这团“拧巴”里。“女性主义是自由的”,上野千鹤子如是说。这句话四两拨斤般解开了我心中那团乱麻。不必为了成为谁而去成为,纠结于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女性主义本身,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怎么样都可以,我想上野女士是这个意思。

第二,我意识到了自己有认真地与母亲对话。这一点是我在看到“母女”篇中上野千鹤子的回信中那句“如果我有一个与自己无比亲近的女儿,如果她会毫不留情地剜起我的矛盾、我的模棱两可、我的局限与狡猾……她又会如何描述我呢?”时忽然想起。从高中开始,我便事无巨细地同母亲分享自己的一切。随着年岁见长,我和母亲交谈的话题更加现实,越发靠近矛盾。我们为不同的婚恋观念激烈地争吵过,彻夜不眠地交换着观点,互相慰藉。也许我的母亲也在心里想过这句话吧。我和母亲作为女性都在成长。她曾告诉我,有很多事情,作为母亲她不该跟我说的。我安慰她说,“没事,我们都是一样。”与铃木凉美一样,我其实深知母亲的阿克琉斯之踵,与她的思想激烈碰撞,是希望她不要丧失思考能力和进步的可能,默默承受这个制度这个社会给她带来的伤痛,无声将我这个女儿护在安全温暖但无知臂弯之下。

上野千鹤子女士言下的女性主义,前程艰难曲折。她在采访中自谦女性主义只是由她打开门,后面的路得靠年轻的我们自己去走。可我们虽已亭亭,思想却仍如同襁褓新生一般,需要牙牙学语、踉跄学步。她的思想如同母乳般养育滋润着年轻的我们,我们又怎能少了上野千鹤子女士呢?


  《始于极限》书评

陈雅葶

“你现在是谁”比“你过去是谁”更重要。

始于极限是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女士以及日本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女士,前者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袖人物,后者是为反抗父母曾踏入夜世界的人气作家。编辑出版社将这两位对彼此都很感兴趣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向读者们展示了12封极具价值的书信。

书中提及的内容丰富,12封信分别围绕12个主题:恋爱与性、婚姻、女性主义、男人,也有工作、独立、自由等。

铃木凉美女士在文中提及自己因为见到太多出入夜世界的可悲的男性,以至于对男人感到绝望,又反复提问上野千鹤子女士“如何不对男人感到绝望”,上野千鹤子老师的回答是“我之所以相信别人,是因为遇到了让我觉得值得相信的人,与他们的关系带出了我最纯净美好的一面。人的好与坏取决于关系。恶意会牵出恶意,善意则会得到善意的回报。”这样一段话让我不禁想到当我带着恶意揣测身边人的心思时,他们原有的善意也因为我的恶意被误解成了恶意,这也告诉我们,待人时保持一份善意在社会相处中是不该缺失的,若总是以恶意待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自己所在的环境感到绝望,这样将对我们自己的人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铃木凉美女士也在书中坦言,她深受“前AV女演员”这一污名的困扰,认为即使在另一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似乎也无法盖过这样一个前缀。我想这也是当今很多人会遇到的困扰,就我自己而言,我身边有很多从小乡镇走到城市里读书的朋友,他们平时聊天时偶尔会提到“自己从前是在小地方长大的孩子”,言语里总带着不自信,似乎这层身份对他们“现在是在城市里生活的学生”带来了阻碍。上野千鹤子女士则是十分温柔地给予了答复:“你现在是谁,比你过去是谁更重要”。她指出我们要做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去迎合别人,不为蝇头小利忘记自己的初心。

书中还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对话内容,我也只是分享了其中自己最有感悟的两段对话。但我认为《始于极限》这本书,并不只是一本只观察女性的书籍,书中蕴藏了很多为人处世、择业就业等内容的分享,都极其具有讨论价值。

而我作为一位女读者,也从书中得到很多共鸣,也对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由意识的女士更加坚定。同时,我也认为,我们要相信自己仍然可以遇到值得相信的人,尽管社会里有那些令我们感到恐惧和厌恶的男性群体(当然也包括女性群体)的存在,然而世界里总有值得期待的一份又一份的爱在等着我们去发掘,我想这就是上野千鹤子女士想传达给我们的一个很美好的道理。                               

 

《始于极限》读后感

黄静莹

    最近因为一系列言谈出圈的上野千鹤子,让我对这本书感到了兴趣。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简书》是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80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的往来书信集。即使这本书的标签已经标记好了女性主义,但书中内容却似乎没有我所预想的那么“千篇一律”。

个人认为,该书的写作风格幽默诙谐,富有情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极限运动的魅力和挑战,非常具有吸引力。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与读者分享,传达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挑战极限。

在最开始看见书名里的“极限”一词时,我没有理解过来,始于极限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怎么一开始就到了极限。“极限”这个词,可能许多人都感同身受过,疫情之下更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人都触及到某种极限,精神的极限或是经济的极限。正如书中所说,“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许多人的焦虑都已经达到极限。生活方面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种种限制,肯定把许多人逼到了忍耐的极限。”

那么面对这些种种极限,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但在想如何解决之前,我更偏向于思考:除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极限,其余的那一些极限真的是我所有的和我所要面对的吗?

这些极限又是不是被强加上我的身上呢?

因为大家都期待可爱的女孩子,所以女生只需要努力变得可爱就够了。因为男人都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贤妻良母,所以女人只需要安心在家照顾孩子不用工作就好了。但是一旦女性有了不同的想法,想要去工作,想努力自我实现价值,却会遭到各方的评议:啊,你到这里就是你的极限了,不要白费功夫了。

这种极限真的是极限吗?我想在追求能力的突破之前,应该先把自己的思想从这些条条框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去。

最后,回到题目本身,书中对极限的解释是意味着前方无路的分界线、不容许更进一步的底线。

上野老师只强调自由,她没有否认个人的选择,无论是婚姻还是亲情,她只希望此刻她所能触及到的对象,能够自由地活着,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选择和后果。可能我们彼此一无所知,但是上野老师的开阔视野和温柔刚强包容,让我尤为心驰神往。

 


女性之所求,自爱与自由

杨韵妮

直到今天,女性先驱们已经奋斗了两百余年。

《妇女参政论》中的埃米琳潘科赫斯特是一位著名的女权领袖,是最早一批争取女性权利的先驱之一;冰心庐隐丁玲冯沅君等女性作家发出了沉埋在历史深渊中女性的第一声悲鸣;上野千鹤子将女性主义带进了东京大学的学术界,带头为女性开辟了一条路,至今仍在第一线积极发声。

但自2015年以来,全球范围的女性议员人数一直停滞不前,对政治的参与度日益下降;舆论在描述女性主义总喜欢用这种话去表述“女人现在想要的不是平权,而是特权。”;我们就像金丝雀,被关在由社会规则和期待编织出的鸟笼里。女性应该继续隐身,挂着微笑继续前行,还是冒着被嘲笑和威胁的风险挺身而出,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但我们都需要明确一点,你的沉默不会给你保护。女性需要争取到自己的言论空间才能推动真正的变革。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只有对概念有清晰的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讨论和反思。

女性主义是一场终结性别歧视,性别剥削和压迫的运动;女性主义者,是任何承认男女平等且都具备完整人性的人;女性主义者的任务是“认清主要的压迫体系环环相扣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分析和实践”;女性主义的主张是“我不需要男人的认可也可以做好我自己”以及“我的价值由我创造”。

无论是从定义还是任务上看,女性主义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理想,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那么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才算真女权?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首先,独立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前提条件。弗洛姆明确指出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而积极主动的行为正是自主的标志。女性不应作为低等和寄生的阶层,因为没有以某种形式获得男人认可而失败。公主的完美王子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不过现在没有特殊设定就很难发展出正统浪漫爱情故事,这也许是迪士尼从公主路线改走女英雄路线的原因。

其次,打破固有印象壁垒,成为新时代新女性。支持男人,照顾家庭,这些刻板印象总是明显地损害被压迫群体的利益,好像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女性的天职。我们无需假装我们“天生适合”扮演这些角色,我们更应在“男性凝视”之外找到自我价值。我们应该丢掉身上被强加上的,满载着世人期待的包袱,随心所欲地自由奔跑,放声大笑。

 

 思维导图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