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思政第一课”指导学生培养核心能力与AI同行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海燕发布时间:2024-03-16浏览次数:113

 春归万物苏,美好向新生。315日上午,执行校长王华以《AI时代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面向2023级翻译、日语、小学教育(师范)三个专业的学生讲授校长“思政第一课”,分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AI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指导学生尤其是师范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素养与核心能力顺应AI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韵茵老师担任主持工作。

  (师生认真聆听校长“思政第一课”)

“有同学用过ChatGPT吗?”课堂在王华校长与同学们的热烈互动中拉开序幕。王华进一步介绍道:ChatGPT这一自然语言生成性工具横空出世,颠覆世人想象;Sora只需几句话就能“说出”一段以假乱真的视频,直接推开了未来图像AI的大门。面对AI挑战,教育界对其的思考和应用仍处于谨慎和滞后的状态,王华校长通过描述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引发同学们共同思考,如何利用AI技术为自己赋能?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赋能?

(执行校长王华为师生授课)

“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的改革。”王华通过解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会杜玉波会长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阐述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即以追求“优质”为目的一种行动理念和过程。

AI时代的高等教育“变”与“不变”共存,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和初心。而另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商业模式变革、四新建设和教育新基建等势态却又都指明,“变”已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势在必行。王华列举周鸿祎、比尔·盖茨、薛兆丰等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技术”的评价,强调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技术带来的改变,在“长期主义”原则下提高教育的眼光和格局,以技术为翼为自身赋能。

王华结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的视角解读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教、管、研等领域的融合路径。王华分析认为,AI时代的人才除具备逻辑思维、应用操作、知识积累和结构优化等基础支撑能力外,还应该具备核心能力,具体体现在专业支持、管理沟通、科学基础、人文素养、跨界融合、持续学习、创新意识、数据分析八个方面。

AI时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核心能力?王华给予同学们明确指导意见。他指出,首先要重构系统集成的智能知识体系搭建新的知识框架,结合智能信息技术,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语义信息,养成深度推理、理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搭建人机协同的能力框架,以智能技术开展实验模拟训练,以“智慧课堂”“智慧应用”工作坊、重大前沿科技项目组等形式作为第二实践课堂,提升对人工智能的全面感知和技术融入;最后要构筑数字赋能的心理素质防线,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心理健康”的多主体参与的综合素养培育的布局策略,构筑强大的心理防线,形成良好品性和综合能力,自信迎接智能化市场带来的种种挑战。

(王华校长的课堂内容超前且新颖)

精彩的课堂内容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认为王华校长的授课内容超前且新颖,让大家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与魅力,也对大家对未来的学习规划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性的建议。
                                                     

  (图文转自学校官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