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属于新媒传播学科,学生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立足“宽阔的文科+精干的理科”的跨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新媒体传播为基本支撑,以媒介融合为基本导向,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时代趋势和内在逻辑,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新媒体实践相结合,新闻传播与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相结合,培养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具备新媒体创意思维能力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满足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工作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4 年,修业年限为3-6 年,本专业总学分为165学分。
(一)知识要求
1.熟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2. 具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新媒体相关理论知识和新媒体产品设计运营、管理等基本业务技能,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熟悉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及相关应用,了解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与国外变化趋势,洞悉新媒体发展动态。
4. 熟练掌握英语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学生须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鼓励向CET六级以及更高水平发展。
(二)能力要求
1. 适应互联网的开放互动、快速变革和分工专业化的特征,具备和新媒体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理论学习能力,具有新媒体前沿动态发展的敏锐观察能力及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具备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媒体融合背景下进行内容生产和产品运营的能力。
3. 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4. 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与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与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道德素质。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熟悉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3.专业素质。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学科基本知识和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素养,掌握新媒体传播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洞察数字媒体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比较强的社会活动、跨文化沟通等方面素质。
三、课程体系
(一)本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培养方案涵盖五大学科领域:传播学、计算机科学与新媒介技术、心理学、营销学及艺术设计,强调外语技能,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本专业总学分165学分。其中选修课程38学分,占23%。实践教学(含课程实践教学学分)69学分,占43.1%。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含实践教学3个学分,纳入社会实践环节。
总学分及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合计 | 必修 | 选修 |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课程 | 20 | 7 | 27 | 16.9% | — | ||
选修课程 | 14 |
| 14 | — | 8.8% | |||
大学外语 教育课程 | 必修课程 | 10 | 10 | 20 | 12.5% | — | ||
选修课程 | 2 | 2 | 4 | — | 2.5% | |||
专业教育课程 | 学科基础课程 | 8 | 5 | 13 | 29.4% | — | ||
专业必修课程 | 13 | 18 | 31 | |||||
专业选修课程 | 18 | 20 | 38 | — | 18.7% | |||
实践教学 | 军事技能 |
| 2 | 2 | 11.2% | — | ||
社会实践 |
| 3 | 3 | |||||
毕业实习 |
| 3 | 3 | |||||
毕业论文(设计) |
| 4 | 4 | |||||
创新能力 |
|
|
| |||||
专业实践 |
| 6 | 6 | |||||
合 计 | 87 | 78 | 165 | 70% | 30% | |||
学分比例 | 56.9% | 43.1% | 100% |
(二)核心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媒体传播、摄影与视觉传播、多媒体技术原理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影像处理与非线性编辑、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三)实践教学课程
1.“军事技能”2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期末举行,时间一般为2周。
2.“社会实践”3学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组织落实,团委和招生就业指导处协助开展具体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认定学分。
3.“课程实践教学”51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7学分,大学外语教育课程12学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32学分。
4.“专业实践”6学分:学院在第二至第七学期的第19-20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周”活动,每学期1学分。
5.“毕业实习”3学分:由学校安排到实习基地或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完成专业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被评定为合格者取得学分,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第1至8周。
6.“毕业论文(设计)”4学分:第七、八学期进行,第八学期第13周前完成。
7.“创新能力”不作具体时间安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创作活动,对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得专利、竞赛获奖等,可根据有关规定冲抵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最高4学分。
四、师资队伍
该专业拥有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4 人、副教授2 人,讲师4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 人,在读博士生1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此外还有高层次兼职专业教师12人,英美等国外教2人。师资结构合理,能够为专业教学提供充沛的教学力量与后盾。未来会继续加大对高层次、双师型以及新技术前沿的人才的引进力度。
五、教学条件
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应用型培养具体需求,保障教学条件。目前专业建有新媒体技术应用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两个专业实验室。新媒体技术应用实验室于2021年3月投入使用,现有实验设备包括数码微单相机、无人机、灯光设备、录音设备、稳定设备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现有主要实验设备为惠普专业计算机工作站30台。实验室目前主要支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摄影与视觉传播》、《影像制作与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专业选修课程《影像无人机工作坊》、《多机位直播工作坊》等课程教学的实验实践环节。截止2022年6月,以上实验室投入设备与建设资金共计约110万元,已列入规划投入资金800余万,采购了一批专业教学急需的基础设备,保障了相关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基本运行。目前,在我院媒介融合综合实验中心的积极规划进程中,专业各实验室将进一步增加和优化各种专业器材、设备的数量与配置,进一步改善场地实验条件。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学院成立以来,与学界、业界充分沟通,交流活跃,通过专业讲座、活动实践、专业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专业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互动关系,邀请多位专家、教授在我校开展专业讲座,场面精彩纷呈。专业与国内权威媒体《南方窗》杂志社、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合作相继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签订实践教学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专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等多项专业赛事,承办了部分赛事的赛区宣讲和品牌推介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专业赛事氛围,经历专业竞赛互动,面对专业竞争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