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电子白皮书

发布者:新媒学院-曾海滢发布时间:2023-03-28浏览次数:471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属于传播学学科,学生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顺应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潮流,培养新闻传播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硬,精通国际传播规则和拥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全媒体素养和操作技能的,能在党政机关、媒体机构、国际化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从事宣传、行政、公关、舆情、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4 年,修业年限为3-6 年,本专业总学分为169学分。

(一)知识要求

1.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对新闻传播的现象和规律有较好认识。

2. 掌握国际传播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家对外传播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难点,具有跨文化传播素养。

3. 具有较高的全媒体素养,熟悉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及相关应用,洞悉新媒体发展动态。

4. 熟练掌握英语的语言表达及运用,鼓励向CET六级、专业英语4级及更高水平发展,对英语国家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

(二)能力要求

1. 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

2. 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国际新闻传播能力,英语水平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或专业英语4级。

3. 具备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进行内容生产和产品运营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1. 政治素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 道德素质: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坚守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遵守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

3. 专业素质: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英语专业基本素养和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素养,掌握英语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基本知识,具有洞悉国际局势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4. 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心理素质强。

 

三、课程体系

(一)本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培养方案涵盖新闻传播学、英语语言文学、计算机与新媒介技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心理学等学科,强调外语技能,注重对学生全媒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总学分169学分。其中选修课程共68学分,占40.3%。实践教学(含课程实践教学学分)79学分,占46.7%。通识必修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含实践教学3学分。

总学分及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数

学分比例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合计

必修

选修

通识课程

必修课程

21

12

33

19.5%

选修课程

12

 

12

7.1%

大学外语课程

必修课程

10

10

20

11.8%

选修课程

1

1

2

 

1.2%

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8

3

11

20.7%

 

专业必修课程

11

13

24

专业选修课程

27

27

54

32%

综合实践

军事技能

 

2

2

7.7%

社会实践1

 

1

1

社会实践2

 

1

1

毕业实习

 

3

3

毕业论文(设计)

 

4

4

专业实践

 

2

2

开放性创新创业实践

 

 

 

 

 

 

90

79

169

59.7%

40.3%

学分比例

53.3%

46.7%

100%

 

 

(二)核心课程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全媒体采访与写作、英语新闻报道、国际传播(英)、国际新闻编译(英)、摄影与视觉传播、数字图像处理与视频剪辑、整合营销传播、中外新闻传播史、世界政治与经济、英语国家文化等。

(三)实践教学课程

1.“军事技能”2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期末举行,时间一般为2周。

2.“社会实践1”1学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落实,于第二学期认定学分。

3.“社会实践2”1学分:包括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会同团委组织落实,于第七学期认定学分。

4.“毕业实习”3学分:由学校安排到实习基地或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完成专业实习并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被评定为合格者取得学分,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第1至8周。

5.“毕业论文(设计)”4学分:第七、八学期进行。第七学期完成论文命题、材料准备及框架设计,第八学期第12周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初稿、修改及答辩,合格者取得4学分。

6.“专业实践”2学分:由学院在第二至第七学期的第19-20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周”活动,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0.3学分,第六到第七学期每学期0.4学分。

7.“开放性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与科技创作活动,对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得专利、竞赛获奖等,可根据有关规定冲抵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分,最高4学分。

 

四、师资队伍

该专业拥有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4 人、副教授2 人,讲师4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 人,在读博士生1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此外还有高层次兼职专业教师12人,英美等国外教2人。师资结构合理,能够为专业教学提供充沛的教学力量与后盾。未来会继续加大对高层次、双师型以及新技术前沿的人才的引进力度。

五、教学条件

在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应用型培养具体需求,保障教学条件。目前专业建有新媒体技术应用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两个专业实验室。新媒体技术应用实验室于2021年3月投入使用,现有实验设备包括数码微单相机、无人机、灯光设备、录音设备、稳定设备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现有主要实验设备为惠普专业计算机工作站30台。实验室目前主要支持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全媒体新闻编辑》《摄影与视觉传播》《数字影像处理与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专业选修课程《数据新闻传播》《多媒体技术原理与应用》《无人机航拍及应用》等课程教学的实验实践环节。截止2022年6月,以上实验室投入设备与建设资金共计约110万元,已列入规划资金800余万,采购了一批专业教学急需的基础设备,保障了相关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基本运行。目前,在我院媒介融合综合实验中心的积极规划进程中,将进一步增加和优化各种专业器材、设备的数量与配置,进一步改善场地实验条件。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具有优良的办学基础。在国际化人才的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得到本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的师资和设备支持;在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教授方面,可借助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多家单位的良好学术互动关系获得丰富的外部资源;在实践教学环节,将依托学院已签订合作协议的实践教学基地,并积极拓展新的渠道,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专业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并与新闻媒体单位尤其是国际传播组织机构联合设立与专业和课程密切相关的工作坊,全方位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白皮书.pdf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