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责任:论大学生活的意义
——在2015级新生第一课的演讲
各位同学,晚上好!
在这样的一个星空下,给大家作演讲,感觉十分特别,同学们抬头可以看到天,低头可以看到地,是不是很有诗意——正如哲人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的。”当然,在这块被过度开发的大地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已很难见到了。然而,正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生活得越来越世俗,诗意已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更应当对诗意倍加珍惜。
大学的生活,就像是一首诗,不过这首诗的内容,是由你自己创作的。它可以是一首奔放豪迈的诗,也可是一首温润婉约的诗;既可以是一首韵律有致的格律诗,也可是一首不拘一格的现代诗,创作权在你自己手中,在你的心中。当然,今晚我不是来谈诗的,是与大家一起来谈谈人生的。说到谈人生,同学们会不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呵呵”以作回应呢?但我想,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还得给严肃的话语留下那怕是一丝的空间。所以今晚,我,作为一名上世纪八十年代未的大学生,与在座各位21世纪初的大学生们一起谈讨一下:大学四年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究意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是什么,如何才能达成这种意义?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是一场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战斗。我们生活在生命的竞技场上,为了生存而斤斤计较,而最终死亡将夺去我们的生命。不由自主地出生,满怀希望地活,最后又不由自主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样看来,生命是虚无的,世界仿佛失去了意义。然而,正是由于生命本身的卑微与无常,所以我们必须主动地寻觅和铸造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一生不至于空虚寂寞冷。大学生活在人的一生里,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们要让时光尽可能地变得神采奕奕,让生命力尽可能地激昂奔放,以避免光阴的虚度,为你的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那么,大学教育和生活究竟有无意义呢?当然有,从大处讲,可以概括三点:学习专业知识,找准职业方向;习得自由精神,承担公民责任;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爱和爱人。
第一,学习专业知识,找准职业方向。
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对2014级年生所作的调查,超过八成的新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我想,同学们也不例外。通过大学学习,掌握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做好准备,是同学们的基本任务。在这四年内,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你在职场上就可以更胜一筹。当然,专业知识仅靠课堂上的老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利用图书馆、网络,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潜力,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为今后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
然而,我们有很多新生到了学校后,可能都有一种如释重负,要好好放松一下的冲动。男生想将高中时没玩够的游戏玩够,女生则想继续疯狂追剧。如果有这种想,赶紧打住。
对于某些大学生的学习心态,麦可思公司收集的2015年新生心态语录中就有两个代表性:
1.课前经典对话:“我忘记带课本了,唉,算了吧”;“我忘了带手机,你们先走,我回去取一下。”(手机与课本,孰轻孰重?说这话的同学,有注意到课本的感受么?)
2.上大学前,网聊告别语是:“不说了,我上课了。”上大学后,则是:“不说了,我下课了。”(好吧,不说了,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说多了都是泪啊!)
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大学期间学业不重要。确实,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个人的成功与学业成绩没有必然的关联。但是,如果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家里花费这么多钱送你来读书,你却浪费了这些钱;还有浪费了潜在的收益——掌握一门专业和技能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从非功利的角度看,不认真学习,得过且过,是一种自我放逐,自损价值,让人精神不振,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长远来看,也是得不偿失的。
还有一部分同学,坚信“读书无用论”,动不动拿比尔·盖茨和马云等大腕说事,也有拿自己的父执辈虽无学历却很富有的事例来佐证。但我告诉大家,比尔·盖茨、马云等大腕,人家毕竟是天才与机遇的结合,而且虽没有高学历,但未必不读书。而中国上一代富起来的人,也大多凭借时代和胆识造就的。今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社会的法治的进步,要真正过上体面的生活,还得多读书,读好书!专业书要读,提高人的品质与素养的书更要读。因为,如果仅仅是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远远是不够的,还得接受人文教育,习得自由之精神,承担公民之责任。
第二,习得自由之精神,承担公民之责任。
自由,在中国是一个饱受误解的名词。自由它包括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即一个现代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的意志或外在的强力,自主地运用思辨和判断力,作出符合自己意向的抉择。具体地说,在大学生活中,你可以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等于专业啊),自由地阅读,自由地呼吸,不要为世俗功利所羁绊,寻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生命轨道。当然,自由绝不意味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它是建立在自律和责任下的自由。我们在行使自由的同时,还得承担作为一名公民的责任——即你的自由以不损害别人的自由为界线。
那么,大学的自由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首先,你从一个被迫按照他人意志行动的人开始真正转变为一个必须按自己意志行动的自由人。这个过程,从大一入校门那天就开始了,贯穿你的四年。大学期间,你的自主作出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大学的选择是多样的,可以认真学习,可以创业;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可以专攻你的专业;你可以特立独行,可以合众乐群。“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罗素)。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大学生活的意义所在。但如此同时,作为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人,作做出选择前,就必须想清楚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要明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和方向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自由还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所发生的后果,独立承担责任。阅读、锻炼、交友,谈变爱,只要不妨害他人,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做。但是你一旦选择了,你就得去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
其次,自由和责任意味着你应学会自我控制。现在社会的诱惑很多,你必须有所扬弃。网上所传的段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然而,其实写段子的人也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里面,关键是,面对这么多的资信与便利,我们要学们自我控制,并利用它们,而不是简单地抛弃它们,何况现代人已离不开它们了。
再次,责任还意味着你得尊重自由的边界。无论做什么,都要切实懂得个人自由的边界,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前提,这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准则之一。在大学里,我们要提倡“绅士”风度和“淑女”形象,你的所作所为,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一个人的修养“蕴于内而形于外”。
第三,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爱和爱人。
有人说,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与自己在战斗。确实,人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过程。外面的力量固然可以凭借,但只有不断地从内心去获取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学四年,也是不断地认识自己,修正自己的四年。
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学会自爱和爱人。首先得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人的任何一项持质都有其独到的作用。你羡慕别人能歌善舞,别人却佩服你行文流水;你羡慕别人貌美如花,别人却仰慕你朋友满天下。自我贬损是没有必要的。即使有一些自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自卑能够让人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不啻是防止过分张狂和自我沉沦的良药。当然前提是你不能让自卑毁掉你的心智。许多所谓的负能量,如迷茫、忧郁、恐惧也都一样,越抗拒,越如影随形。不要害怕他们,接纳他们,认识他们,进而克服他们。
其次,认识自己,还得挖掘爱的能力。爱,首先得爱自己,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但不要为做一个“好人”而失却自我。《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作者周冲说过:“当一个所有的生命动力,都集中在追求做一个好人,必会形成认知扭曲:越牺牲自己利益,越有存在感,越没界限地付出,越有生命价值。”可惜的是,人性未必如此美好,事实上,只要你默许一切剥削,必然招来源源不断的索取。所以,爱别人,得首先尊重自己;爱自己,方能爱别人!尊重自己的内心价值和主张——以自己的本来和真实面目呈现以人,保持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是你做人的真谛。如果无视自己内心真实和正常的需求,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自尊和自我意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无法忠于自己的内心,都是为别人而活的。所以,我忠告同学们:不要为讨好别人而活着,过分地在意别人的评价是一种病,得治。自爱不是自私,自私是向外索取;自爱是让珍惜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自爱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而自私的人则相反。
再次,学习两性之爱。两性之爱,有三个层次:一是动物式的爱;二是社会世俗之爱;三是出世升华之爱。相对女性,男性的这三个层次相互独立性较大,也可能混杂其中。三种层次的爱在道德上没有绝对高下之分,但有境界上有所区别。前面讲到,自由还意味着人由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但你得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与风险。第一,作为成年的你,恋爱固然是每一个成年人的权利,但是否一定要行使这个权利,则仍然需要有准确的把握。第二,对自己的感情有清醒的反省能力,对对象的感情也有较清醒的认识。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第三,重在过程,不刻意追求成婚成家。有人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其实是不对的。真正的恋爱是两个人的心心相印,可以脱离世俗的。我看过很多所谓的青春片,譬如:《左耳》、《致青春》、《同桌的你》、《那些年》《等一个人的咖啡》等,影片中荷尔蒙气息很浓,感觉不是我的青春,我不知道是不是你们的青春?作为一名80年代未的大学生,在我的青春记忆里,书香满园、衣袂飘飘、温润如玉、清风明月是我青春的印记,那时的我们“谈弗洛伊德、谈尼采,虽然我们心惊胆颤,但悄悄快乐,因为觉得,未来会更好…”,“我们的爱情简单也浪漫,她给我一把枣子,我给她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聂造之,《我们的1980年代,我们的爱》-致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当然,在这个社交软件泛滥,快餐文化吃香的年代,我相信,仍有人能坚守着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最后,还得正确看待世俗的成功。对成功的态度。世俗标准是男人——权力、财富、美色三样兼得;女人——美满的婚姻家庭和财富兼得。固然,世俗成功的标准无可厚非,但仍给自己留一些非世俗的东西,心灵的缓冲区,让自己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保留一块心灵的家园。学分尊重并同情那些按世俗标准不成功的人,尊重并理解那些不按世俗标准生活的人。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记者采访他母亲,称赞道:“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你应该感到十分自豪吧”。母亲说,“没错,是这样的。但我也有另一个儿子,同样使我感到自豪。”记者问,“你的另一个儿子在做什么工作?”她说:“正在地里挖土豆。”
现任韩国总统朴槿惠不到30岁时,双亲就过世。她说“我仿佛失去了一切,连呼吸都困难,想要放弃一切……熬过如此痛苦的时间,恢复平静,是不断地与自己进行对话,与自己斗争的过程。读东西方的古典书籍,进行冥想,天天写日记,回顾自身,这样慢慢地坚定了内心。”外号“笔记公主”的她说:“最佳的修身之道是不矫揉造作,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家的无为、无心。”在她看来,“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金钱、名誉和权力都如同刹那间烟消云散的一抺灰烬,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结束前,我想对女同学提出忠告:如果不想被现实生活拖进深渊,与其日复一日地混着日子等待被霸道总裁发现,倒不如想法子让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女人的自由与舒服莫过于我可以做决定。不要把韩剧当作是真实生活。(看韩剧不如看美剧,美剧里的女性都很独立、坚强,不似韩剧中的“白傻甜”。)对于男同学,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游戏当作你生活的全部,更不要把岛国的爱情动作片当作真正的爱情,那样,你会输得很惨,无论人生和爱情。
我讲了这么多,同学们也许会说,你说的许多道理我都听过,但我还不一定能过好我的大学生活,事实上,确实可以如此。正如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所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因为,你虽然听了这些道理,却从未去践行过。又或者,虽然去尝试过,但却因为痛苦半途而废。而现实却是:没有痛疼,那来成长?正视痛苦,尝试未知,勇敢前行,方能不辜负这繁花似锦的人生!
谢谢各位同学!
注: 1、部分文字和资料引自网络;
2、演讲与本文字略有出入。
2015年9月14日
(摘自常务副校长袁长青讲话)
时间:Sep 16, 2015 10:58:00 AM
录入者:陈惠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