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况:
姓名:周小仪
工作单位及职称: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英文学院教授
学历: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文学博士(1993)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4)
工作经历:
曾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副会长
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教授
讲授课程:
20世纪西方文论
现代与后现代文学批评
消费文化的历史与理论
专著: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地缘政治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即出。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周小仪《超越唯美主义:王尔德与消费社会》(英文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编著:
周小仪、张冰编:《外国文论研究》(《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中文论文(核心刊物):
周小仪《阶级结构与情感表达》,《英语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
周小仪《审美物化及其阶级根源》,《国外文学》,2022年第3期。
周小仪《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外国文学》,2022年第4期。
周小仪《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的中介理论与主体性问题》,《英语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3期转载。
周小仪《消费文化研究:美学与方法论问题》,《国外文学》,2020 年第 3期。
周小仪《审美与金融资本》,《英语文学研究》,2020年第2期。
周小仪《文学、美学与文化的阶级性》,《外国文学》,2019年第4期。
周小仪《中产阶级审美幻象与全球化阶级冲突》,《外国文学》,2016年第2期。
周小仪《典型论作为文化实践》,《国外文学》,2013年第2期。
周小仪《王尔德为什么没有逃往法国?——唯美主义、消费文化与布波族》,《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
周小仪《命运观念的袪魅与消费文化》,《外国文学》,2012年第4期。
周小仪《作者、主体的能动性与剩余快感》,《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
周小仪《批评理论之兴衰与全球化资本主义》,《外国文学》,2007年第1期。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国外文学》,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2006年第11期转载。
周小仪、申丹《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现代性认同与反思》,《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
童庆生、周小仪《文学类别的历史性和中国现代文论产生的条件》,《开放时代》2005年第6期。
周小仪《文学性》,《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转载;赵一凡等主编《西方关键词》转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周小仪《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研究和影响》,《译林》,2002年第4期。
周小仪《“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外国文学》,2002年第2期。
周小仪、童庆生《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周小仪《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国外文学》,2001年第4期。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周小仪《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中国启蒙现代性》,《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2期。
周小仪《比尔兹利、海派颓废文学与三十年代的商品文化》,《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1期。
周小仪《王尔德与他同时代的批评家》,《北京大学学报语言文学专刊》,1997年。
周小仪《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镜象理论》,《国外文学》,1996年第3期。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日本艺术在西方的传播》,《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周小仪《王尔德笔下的伦敦:艺术与社会空间》,《外国文学》,1995年第6期。
周小仪《文学研究与理论-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国外文学》,1995年第4期;《观海登山集:英语语言文学论文选》转载,北京大学英语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王尔德矛盾性的社会意义》,《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周小仪《奥斯卡·王尔德,十九世纪末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国外文学》,1994年第2期。
中文论文(其他刊物与出版社):
周小仪(第一作者)《周立波:扎根生活才有伟大艺术》,载《文艺报》2022年8月22日第1版。
周小仪(第一作者)《序言:周立波作为时代传奇》,载邹理《一个早晨的歌者:周立波评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第 1-8页。
周小仪(第一作者)《扎根火热生活,书写伟大变革》,载《人民日报》2021年8月17日,副刊第20版。
周小仪(第一作者)《周立波作品中的方言与现代化主题》,载邹理《周立波年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第1-7页。
周小仪、张冰《外国文论研究》《绪论》,《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 第四卷,周小仪、张冰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1-10页。
周小仪《外国文论研究》第十一章, 《消费文化与鲍德里亚研究”》,《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 第四卷,周小仪、张冰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138-154页。
周小仪《拉康研究与三种主体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3年第3期。
周小仪、童庆生《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宋耕编《全球化與「中華性」:當代文化的後殖民解讀》,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6,第85-100页。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申丹、秦海鹰编《欧美文学论丛》第3辑“欧美文论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第187-204页。
周小仪《英美文学研究综述》,《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1年),北京出版社,2002。
周小仪《王尔德、纨绔子与唯美的生活方式》,刘意青、罗凡编,《欧美文学论丛》第1辑“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第61-74页。
周小仪《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关于中国八十年代“美学热”的再思考》,《现代中国》,第2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84-93页。
周小仪《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第201-221页。
周小仪《英美文学研究综述》,《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0年),北京出版社,2001,第256-262页。
周小仪《“五四”新文学中的唯美主义思潮与现代性的两面》,《思想文综》,第7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周小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流变》,载《文学理论概要》,童庆炳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336-396页。
周小仪《关于“形象大于思想”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编,1987,第9-15页。
英文论文:(English Articles)
Zhou, Xiaoyi, “The Paradox of 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a”, in Le Comparatisme comme approche critiqu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Critical Approach), Tome 4 (Vol. 4), Traduction et transferts (Translation and Transfers), ed. Anne Tomiche, Paris: Classiques Garnier, 2017, 373-388.
Dan Shen and Xiaoyi Zhou,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 Reception, Influence and Resistance”,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Vol. 3. 1-2, 2006, 139-155.
Zhou, Xiaoyi and Q.S. Tong,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eds., Michael Groden, Martin Kreiswirth and Imre Szema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198-203.
Zhou, Xiaoyi, “Salomein China: The Aesthetic Art of Dying”, Wilde Writings: Contextual Conditions, ed., Joseph Bristow,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3, 295-316.
Zhou, Xiaoyi and Q.S. To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ed., Totosy de Zepetnek, West Lafayette, Indiana: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68-283.
Zhou, Xiaoyi and Q.S.Tong, “English Literary Studies and China’s Modernity”, World Englishes 21:2 (July 2002): 337-348.
Tong, Q.S. and Xiaoyi Zhou, “Criticism and Society: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ritical Subject in China”, boundary 2: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9:1 (Spring 2002): 153-176.
Zhou, Xiaoyi,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 of Western Aesthetics in 1980s China”, Literary Research, 18:35 (Spring/Summer 2001): 112-119.
Zhou, Xiaoyi, “Beardsley, the Chinese Decadents and Commodity Cultur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1930s”, Journal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of Australia, vols. 32-33 (2000-2001): 117-134.
Zhou, Xiaoyi and Q.S. Tong, “The Problem of the Subject and Literary Modernity: Mao Zedong’s Theory of Art Revisited”, Journal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of Australia, vols. 32-33 (2000-2001): 135-156.
Zhou, Xiaoyi “Oscar Wilde: An Image of Artistic Self-Fashioning in Modern China: 1909-1949,” in Images of Westerner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eds. Meng Hua and Sukehiro Hirakawa, Amsterdam and Atlanta: Rodopi Press, 2000, 95-113.
Zhou, Xiaoyi, “Oscar Wilde's Orientalism and Late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Consumer Culture,” ARIEL: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28:4 (October 1997): 49-71.
翻译:
鲁道夫 · 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Rudolf Arnheim, Towards a Psychology of Art: Collected Essays,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与丁宁、 陶东风、张海明合译,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第79-194页。
特雷·伊格尔顿:《希思克利夫与大饥荒》,载《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第3-17页。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s)
“In Pursuit of Modernity: China's Reception of British Aestheticism”, “Beyond Binarisms: Discontinuities and Displacement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18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ICLA), Rio de Janeiro, Brazil, 28-30 July 2007.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hinese Modernity”, “It Started in Venice: Legacies, Passages, Horizones, Fifty Years of ICLA”, University of Ca’Foscari in Venice, Italy, 25-30 Sept. 2005.
“Images of 'Fake Westerner' in Modern China”, “At the Edge: Margins, Frontiers, Initiatives i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17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ICLA), August 2003, Hong Kong.
“The ‘Art of Living’ and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in Modern China”, “Transitions and Transgressions in an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16th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ICLA),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Pretoria, South Africa, 13-19 August 2000.
“Beardsley, the Chinese Decadents and Commodity Cultur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1930s”, “Towards the Third Millennium: Australia, Europe and Asia”,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24-26 September 1999.
“Salome in China: Aesthetic Art of Dying in Modern Chinese Drama”, “Wilde Stages: Productions, Traditions, Appropriations,” the UCLA Centre for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Studies and William Andrews Clark Memorial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5-6 March 1999.
“Oscar Wilde as An Artistic Imag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1909-1949,” The 15th Triennia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ICLA), Leiden University, Leiden, Netherlands, August 1997.
“Disappearance of the Subject: Mao's Yan'an Forum Talks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theory: China and Wes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China, June 1997.
“Wilde's Misreading of Oriental Cul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Dialogue and Cultural Misread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October 1995.
“Japanese Influence on English Literature, 1862-19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Studies: China and West,” Dalian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Dalian, China, August 1995.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in Aestheticis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European L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April, 1994.
“Wilde and Consumer Culture,” 2nd Annual Conference,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European Countries, Chinese Associ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London, UK, November 1992.
“Oscar Wilde,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onsumerism and Postmodern Theory,”conference on “Literature and Market”, York University, UK, April 1991.
学术机构任职:
2010-201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Vice-President,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ICLA)
2004-2010: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Member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ICLA)
2003-2023: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2005至今:《国外文学》杂志编委
2015至今:《外国文学》杂志编委
2017至今:《英语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2021至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外国文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评委
2002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2001-2015: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5-2008:香港大学学术刊物 Critical Zone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6-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
1999-2006: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刊《文学研究》联络员
1996-1997: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6-1998:北京大学英语系副系主任,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英语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奖励:
2012年:专著《从形式回到历史》获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年:专著《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获北京市第8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年:专著《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获北京大学第9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6年:专著《超越唯美主义》获北京大学英语系1995-96年度优秀科研奖。
1995年:论文《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王尔德矛盾性的社会意义》(载《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获北京大学“安泰”优秀学术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