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文弄墨】仇恨与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16浏览次数:1385

2012汉语言文学1班  刘雪峰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这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一分为二,这是我们看待问题和评价客观事实的一个基本角度。对于阶级斗争理论,我们无可否认它的积极作用,阶级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实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这已经被过去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阶级斗争理论的荒谬性与危害性。
首先,我想结合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性论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和感受。
阶级斗争理论的危害性和荒谬性可能不止一方面,下面,我就阶级斗争理论煽动仇恨这一点来展开论述,因为我个人觉得煽动仇恨这一点与人性论有着直接的对立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资源
 
为什么说阶级斗争理论煽动仇恨呢?因为,在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下,穷人把贫穷归咎于富人的剥削,从而就煽动穷人仇恨富人,扭曲了人类社会的雇佣关系,破坏了人类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煽动仇恨,向人的心里植入仇恨,导致人失去理性,导致人性被扭曲而变得残忍凶暴,暴力革命和文化大革命就是人性变残忍变残暴的演绎。
就以我们国家的文化大革命为例。在文革期间,“阶级斗争”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在阶级斗争思想的荼毒下,原本单纯善良的小孩子,心里也会充满仇恨,把残忍凶暴当勇敢无畏,把杀人凶手当英雄好汉。所以说,仇恨是一种毒汁,一个民族如果被仇恨所荼毒,这个民族必然向野蛮回归,文化大革命就是向野蛮回归。
什么能够使人类摆脱仇恨?这就要提到人性论。人性有四种分类,即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恶论。我个人更倾向于性善论。谈到性善论,我想引用儒家学说里的一个“仁”字。我将从“人与人之间的仁义”和“对社会的仁义”这两反面去解读“仁”如何帮助人类摆脱仇恨。
仁者爱人”,简单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仁义。在我们中国,我们会劝人慈悲为怀, 劝人从爱;而在西方,则倡导“博爱”,劝人爱人如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他人身上。如果在文革的时候,就算是少部分人有这种意识,也足以避免很多悲剧的产生,很多无辜的生命也不至于被牺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老实说,要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做到,是很难的,但是,只要心中随时有着“我能够帮助他人和成全他人”的思想,那就是心中有“仁爱”的体现。
上面说的三点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仁义,最后说一点关于“人对社会的仁义”。“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放在今天的这个时代背景里,我把它解读为每个公民都要爱这个社会。具体而言,就是不能做危害社会,有损社会利益,有害社会公益的事情,应该遵守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人对社会的仁义。
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共同的核心都是劝导我们要心中有爱,这就表现为容忍、宽恕和原谅。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别人,包括你的亲人、陌生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放下自己心中的仇恨,他才能改过迁善,这样,仇恨才会停止。除了爱人,还要爱社会,因为这是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家园,只有当这个社会里都装满了社会成员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大同世界,仇恨和硝烟也就自然离我们远去。总之,心中有爱,才不至于失去理性,我们的人性才能闪烁出光辉。
    人性是复杂的,但只要我们记得人性中有一个字叫“仁”,就能够净化和洗涤我们的心灵,不仅是上述提到的仇恨,“仁”还可以克服很多障碍。因为,“仁者无敌”。
 
    王福湘教授点评: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中国古代儒家的性善论,分析了阶级斗争理论煽动人类互相仇恨的谬误,兼有阶级性和现实性。个别字句有毛病。
时间:Jun 16, 2014 7:43:00 AM   

录入者:高彩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