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校庆•学者访谈】柯汉琳: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教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7-01浏览次数:387

访谈嘉宾 柯汉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中文学院院长,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美学学会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等;曾任《东方文化》杂志主编、《中国美学》编委。独著和主编、合著的著作、教材有《美的形态学》、《美学原理》等共21部,其中《日常审美心理》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参与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学评论《仰望思想的星空》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文学评论奖。

 
柯汉琳近照

培养学生的浓厚情结
 
  本网记者:可以请您谈谈您来南商的经过和在南商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吗?
  柯汉琳:我是2014年底来南商的。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当时的吴昶新副校长就请我来南商,那时候我虽退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岗位但还没有退休,就推辞了。后来2014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北京参加文艺理论学术会议,又接到熊匡汉副校长邀我来南商工作的电话,但我仍在犹豫。回到广州后,我同意先到南商看看。进了校门,学校整个风貌给我的感觉很好,不仅是校园的景观很美,而且学生老师的精神面貌都很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徐真华校长和我面谈,希望我来了以后提升中文系的品位,筹建文学院等。徐校长的诚意让我没有推辞的余地,就同意了。其实从内心来说,我长期在高校工作,培养学生的情结还很浓厚,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和老师、学生分享。
  来南商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我和老师们一起主要做了几件事:第一是抓申报新专业。去年我们顺利申报了应用语言学专业,今年初被正式批准。这样中文系就一共有3个专业了,中文系也升格为中文学院。第二是抓师资力量建设。我初到南商时,中文系专职教师中只有2名教授,加我是3位。我很清楚,大学办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所以一开始就抓师资力量的建设。当时恰好唐晓敏教授要重返中文系工作,我大力支持;接着要申报新专业,我又邀请伍巍教授兼职担任学科带头人。后来我又真诚邀请原兼职老师周健教授和伍巍教授转为专职教师并得到他们的同意,这样中文学院现在就有了6位专职教授,其中2位是博士生导师、1位是硕士生导师,他们在其从事的专业领域都有相当的影响。后来又引进了1位应届毕业的博士。现在中文学院的教师队伍是很强大的。第三是制定“十三五规划”。借着学校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契机,我们对中文学院过去10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吸收经验,并对未来发展做出规划。现在中文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目标明确,措施落实,相信前景会更好。第四是抓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是办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了两次全体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所有专职教师的教学评分连续三个学期都在90分以上;我们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去年就有周文老师获得学校第四届中青年教师本科教学竞赛特等奖。科研方面,我们把全院的老师带动起来,编写教材、发表论文,提高科研能力。比如今年7月将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教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由我主编,我们中文学院的7位中青年教师参与了编写。我还组织了我们院内、校内6位教师的6篇文章发表于省级刊物《文道》上,其中我们中文学院的就有3篇。老教师王福湘、唐晓敏教授也出版了专著。现在老师们都很积极,表现出很高的科研热情和很好的科研精神。
  现在,我正在主编《大学美育》的高校教材,邀请了我们中文学院的唐晓敏教授作为副主编之一,其余参加此书编写的多是国内、省内知名的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领域的专家。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需要人文教育

  本网记者:从2007年的中文系到现在的中文学院,近10年间中文学院经历了哪些变化?现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柯汉琳:2007年的时候,当时的中文系有两个专业,一个是汉语言文学,一个是汉语国际教育(原来叫对外汉语),现在我们是三个本科专业,并升格为学院。以前中文系只有300多名学生,现在中文学院的学生数有660多人了。我们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最终就业率甚至达到100%。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有的进了机关,有的去了企业,还有的到了各类学校、媒体等单位工作,还有的选择了考研。今年学生考研的报考人数是历年最多的,达到17%。
  我们南国商学院是广东省唯一一个设立了中文学院的独立学院,这本身就是一大特色。在我看来,不管是理工大学还是商科大学,都不能没有人文社会科学或文艺类、文学类课程或专业,一所大学没有人文社会科学或文艺类、文学类课程或专业就是残缺的,是不完整的。任何学科的教育都需要人文教育,不能只有商业没有人文、只有外语没有国语、只有技能没有艺术,中文专业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就我们中国而言,任何性质的大学都应该有这个专业。
  对于我们中文学院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专业办好,还要充分发挥中文专业对其他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承担起整个学校的人文教育的任务。为此,我们从上个学期开始设计了两个系列的通选课,一个是“人文•审美教育”系列课程,一个是“母语教育”系列课程。“人文•审美教育”系列包括美学、大学美育、中国文化、国学导读、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母语教育”系列包括写作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书法指导、阅读指导等课程。这就是我们期望逐步形成的特色之一。
  我们还在全校开设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前段时间,我面向全校讲了《审美与艺术欣赏》《对联和格律诗的赏析和创作》两场讲座。接下来的讲座,还有其他老师再讲《中国风与骚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智慧》等内容。以此来体现中文专业人文教育和母语教育的功能。

20年开基业,功就南商树一帜

  本网记者:建校20年来,学校逐渐把南商精神定位为“批判、创新、务实”,您对此怎么理解?
  柯汉琳:我认为,“批判、创新、务实”的提法很好,体现了我们南商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目标。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批判的含义是“扬弃”,对任何前人的成果,通过分析肯定和吸收其精华部分,抛弃其落后的、过时的部分,就是批判。不是要把对象批倒,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之一便是批判精神。任何传统文化都要在不断批判、变革中才能进步;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才能对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我们的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一种素质,一定要有。
  有批判才有创新,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何为创新?例如写研究论文要“道前人所未道,言前人所未言”才叫创新。创新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现在,提出新的东西,对生活或思想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马化腾创建QQ、微信就是创新,因为他经过真正的研发,开创出新的东西,让“世界因我而改变”;李嘉诚经商虽然很成功,但他更多是在进行资本运作,就很难称得上是创新了。综合他人成果有所发现也叫创新。
  务实,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务实,好高骛远、高谈阔论是没有意义的。鲁迅曾对他的后代提出希望,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这也是讲务实精神。务实体现在实际工作能力上,把所从事的专业做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务实。要务实就要至少掌握一门技能,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才能对社会做出具体的实际的贡献。

  本网记者:除此之外,您觉得当代大学生还需要具有哪些精神特质?
  柯汉琳:“批判、创新、务实”是从一个角度出发来谈大学精神的。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也可以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最基本的两种精神,二者缺一不可。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追求真理、遵循客观规律、强调理性这样一种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求美”,更多体现在人的灵魂上。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灵魂教育,不能只重视科技知识或技能的教育,也不能总是讲养生等浅表层次的人文,还要关注人内心深处的灵魂。现在微信上整天谈吃、谈养生,就是少讲人文。在巴黎街头可以看到很有创意的人物雕塑,用不完整的人体艺术,表现现代人的残缺,实际上就是暗示现代人的灵魂缺失。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的养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讲,要多读书、多观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形成这两种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比如多看看哲学名著、科学家的传记等;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比如经常欣赏艺术、阅读文学作品,多了解社会历史,多进行社会观察和参加社会实践等。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

  本网记者:为迎接建校20周年,中文学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对南商下一个20年,您有什么期待?
  柯汉琳:在今年校庆期间,我们中文学院准备开设6场讲座,面向全校或学院的师生,讲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等内容,前段时间已经开了两场。我们现在也正在筹备召开一个全省或全国性美学研讨会,把省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请过来,还打算请一些全国知名的专家来参会,研讨高校审美教育问题,把这项工作与我们编写《大学美育》及成立“高校美育研究所”的工作结合起来。另外,还将举办一个以教学、科研为主的成果展,把我们中文学院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现在正处于资料整理阶段,预计会在10月份展出。
  在我看来,我们南国商学院的这头一个20年是开基业的时期,现在是向名校的建设目标进发的开始,未来将朝着百年名校这个方向发展。为庆祝建校20周年,我写了一副对联,上联:20年开基业,功就南商树一帜;下联:九万里举风帆,梦奔名校泽千秋。从目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基础看,前景光明,一定能越办越好。我对南商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文字:林彩薇 陈小红
通讯员:周文
摄影:黄沐瑶
 
(来源:转自校网)
时间:Jul 1, 2016 4:05:00 PM   

录入者:周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