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周文,女,中共党员,硕士,讲师。现任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助理、新闻采编方向专业教师。广东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获得者,第四届中青年教师本科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新闻业务。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资深记者、编辑,曾赴东南亚海啸、雪灾、洪灾等一线灾区报道,已有11年新闻采编从业经验。发表过《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等多篇论文。
周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竞赛中
由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于7月2日至4日举行,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柯汉琳带队,青年教师周文代表我校参加此次比赛,并以人文社科组第10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三等奖。据悉,这是我校首次在全省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赛事中获奖。在该组的参赛高校中,全省的独立院校仅有两所获奖,我校为其中之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努力与付出。为了了解这位教学竞赛“奥斯卡”获得者背后的故事,记者特地采访了本次大赛的三等奖获得者周文老师。
72小时倒计时,毫不怠慢
在周文老师看来,此次参赛如同翻越一座座高山,每越过一道坎,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进一步。而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完成如山的参赛材料——6月4日从校级选拔赛拔得头筹代表我校参赛,6月15日需完成所有参赛材料。相应的参赛资料逾20本,包括1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及对应的教学PPT。偏偏在备材料期间,周文老师出现了发烧等身体不适情况,实际备材料的时间被压缩到了三天。
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尤其是当其他参赛选手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备战”而自己只剩72小时,周文老师深感自身的压力和责任,但她却丝毫没有懈怠,认认真真投入工作中。为了能够在6月15号如期提交参赛资料,她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前期资料的准备工作当中。与其“并肩作战”的李锦芳同学告诉记者,:“老师为了准备此次比赛,全力以赴,特别是在病还未痊愈的情况下,还要连续熬几天夜,人或多或少会有些疲倦,但老师依然认真地重复核对比赛材料,即使是一个细节,她也要反复修改,力求完美。我深切地感受到她一丝不苟的态度,我从心底里敬佩她。”
作为中文学院院长助理以及中文学院新闻采编方向专业课的教师,周文老师还需要处理日常的行政和教学工作。有条不紊是她的工作特点,在她脸上,丝毫看不到倦意,一直将自己活力充沛、精神饱满的一面呈现给她的学生。虽然突如其来的身体状况以及领导的厚望给周文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我认为不能把压力带到赛场中去,要以最轻松的状态站在竞赛场上去迎接挑战,这样才能给予自己更多的信心。不断往前奔跑,才能看到终点。”
11年记者经历,如虎添翼
据周文老师介绍,此次比赛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设计,它要求参赛选手在比赛前提交1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包括相应的教学PPT和教学大纲等;第二部分是课堂展示,它要求参赛选手在20分钟内展示课堂内容,其中包括了上节课的复习、新课的导入及相应的教学实践过程等;最后一部分是教学反思,它要求参赛者在1小时内写出6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事实上,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为我校实现教师在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获奖上“零的突破”,这三个部分都应得到权衡,绝不能让其中任何一部分“拖后腿”。对周文老师来说,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历练,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全程比赛中,游刃有余。
11年的一线记者生涯磨砺了突出的文字驾驭能力,撰写的教学设计达到优秀,与其他选手在第一个环节就拉开了差距,在教学反思环节她更是在1个小时内写出了近2300字 的小论文,如此快的写作速度也得益于记者这个职业对于稿件撰写速度的强化训练。对于第二个课堂教学环节,周文老师认为只不过是将平时丰富的课堂搬到了赛 场。她告诉记者:“这不是表演,虽然是在竞赛场上,但这个环节展现的就是真实的课堂,平时怎么上,比赛的时候就该怎么上。”因此,在参赛时最大程度地呈现 平时的课堂状态。作为新闻业务教学方向的教师,她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互动与交流之外,她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在课堂上组织 “每日一讲”或者开“新闻发布会”,亲自带学生外出新闻采访。因为新闻学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所以在课堂中她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 只是基础的理论,还有新闻方面的实战技能。同时,多次公开场合的演讲和交流的经历,锻炼了她的语言组织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让她能够从容淡定地应对台上的挑战。
“脱胎换骨”的过程,收获满满
“感觉这次比赛真的让我收获颇丰,无论是在教学上、专业知识上还是与其他参赛选手线下友谊的延伸方面,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份异常宝贵的人生财富。特别是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对高校教学和课堂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细致的理解。”她把此次参赛经历称作“脱胎换骨”的过程,她认为这个过程不管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她的教学理念都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在参赛过程中,她通过观看同组其他优秀选手的比赛,发现自己与他们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差异,并从这些差异中“取长补短”,学习了很多自身缺乏的教学技巧,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保持仪态,要如何导入课堂的学习,课堂设计应注意内容的逻辑顺序等等。而在赛后与其他选手的相互交流,她也学习到了他人身上的优势。此次比赛的评委也都是从各高校遴选出来的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他们给参赛选手提供了很多前沿性和创新性的意见。因此,周文老师认为这样一次比赛更像是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彼此都拥有了一份宝贵的友谊情意。
“亲友团”的鼎力支持,感恩铭记
成功的背后,是强大“亲友团”的鼎力支持。“柯汉琳院长给予了我最直接的帮助,他是我的指导老师;吴锦德书记每天的鼓励让我有了强大的动力;唐晓敏教授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他是人文社科第二组的评委老师,他站在评委的角度告诉我要怎么呈现课堂;还有身边的众多同事诸如教学秘书谢诚和行政秘书招海燕等给予我一定的精神力量;还有学生们的鼎力相助……”说到这里,周文老师似乎难以用有限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众人拾柴火焰高”,周文老师成功的背后肯定离不开领导和同事等的支持和鼓励,这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它夹杂着上下级间、同事间及师生间浓厚的爱。因为自身专业是非师范专业,在备材料时,柯院长给她发了一份重要的文件,这份文件里教会了周文老师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能排位第3名,与院长的大力帮助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此外,她特别感谢鼎力相助的学生们,“在我备材料几个通宵时间里,有3个学生一直陪我熬夜准备材料、制作PPT,有好几晚都忙到了凌晨3、4点,太晚了回不去宿舍,便直接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睡着了,直到天亮才回去宿舍洗漱。”对所有这些在参赛路上给予了周文老师鼎力帮助的人,周文老师表示“一直想和帮助过我的所有人说声谢谢”。
与其他参赛选手合影
后记:
“风景有时很美,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却是风景背后的故事。”听起来很简单,坚持下来却难得多。起风的日子学会依风起舞,落雨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起一把伞。生活有望穿秋水的期待,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而若想要让这一份惊喜如期而至,只有不断朝前奔跑,才能看到终点的方向。一个人的专注是守恒的,只要你坚持走下去,世界那么大,你想要的成功也许和你只差个转角的距离。正如周文老师一样,巨大突破的背后是个人默默的坚守以及身边众人的支持,汗水过后终将迎来累累硕果,那将是一份值得被周文老师珍藏一辈子的回忆,不管是荣誉也好,友谊也罢。
文/丘佳倩
(编辑:李朋、李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