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25
前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国之瑰宝,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讲述着文字背后的故事。中文学院第二党支部特推出诗忆党史情亦浓专题,精选出创作于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及重要节点的诗词,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崇德、以史力行。
《西江月·秋收起义》诗词原文
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
3.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
4.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旗号:旗帜表示的名号。
5.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
6.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7.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国民党反动派)。8.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创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回湖南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举行了武装起义,点燃了秋收起义暴动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义后几天,当时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此时毛泽东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
党史知识
这首词第一次展示了工农革命的旗帜,宣示了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高潮。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量的中共党组织被破坏、共产党员被屠杀。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明白了“枪杠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有了第一面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军旗,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后,迅速向井冈山转移。在行军途中,毛泽东满怀激情写下了历史诗篇《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诗虽然只有50个字,却高度概括了秋收起义的情况,揭示了农民暴动的根本原因,明示了起义军的名称、旗帜,抒发了对工农武装的赞扬之情,同时描述了军情紧急和战斗残酷的状况。此后,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我们的党和军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西江月·井冈山》诗词原文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2.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3.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4.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5.岿然: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
6.森严壁垒: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
7.众志成城: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8.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9.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该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党史知识
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心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写具体的战场(黄洋界)和战斗结果,即战斗取得了胜利。这胜利是通过“炮声”传报的,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军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这首“在马背上哼成的”诗歌,虽然是一首超小型的叙事诗,但纪实之中有言志,有抒情,有议论。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与《井冈山的斗争》这样的政论长文,居然可以如此紧密地互文见义。在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全新革命战略的年代,毛泽东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把自己的政论思考熔铸到自己诗词的意象之中,其抒情逻辑蕴涵着他在军旅征战之中的革命预见。这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诗词的一个最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