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29日下午,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李明教授在G301主讲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与实施”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策划并主办,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与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的部分教师积极参与。会议由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池圣女教授主持。
(李明教授讲座现场)
在李明教授的精彩讲座中,他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多维面貌,涵盖项目概览、申请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挑战、翻译团队的构建策略、《申请书》与翻译样章的素质展现、评审专家的核心考量以及项目执行等多个层面。
李教授凭借自己丰富的成功申报经验,首先强调了该项目的独特性和挑战性,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跨领域的多方合作、高效团队的组建、精选书目的筛选上,还反映在激烈的申报竞争环境中。紧接着,李教授根据项目的固有特性,深入剖析了申请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他指出,获得中方出版社及原著作者的正式授权是项目推进的基石;而精心准备翻译团队成员的简历,彰显团队在汉外翻译领域的全面能力和卓越成就,则是赢得授权的关键一环。此外,试译稿的专业性、规范性以及语言表达的精准度,是赢得评审专家青睐、确保申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在翻译团队的组建方面,李教授提出了三条宝贵建议,涉及团队成员资质、外籍专家标准和团队结构优化。他主张团队成员应求精不求多,鼓励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并要求项目负责人具备卓越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对于外籍专家,李教授强调他们应具备对翻译的热情、高超的语言技巧、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汉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同时需有使用目标语种发表学术成果的经历和合作的意愿。理想的团队构成应包括1位项目负责人(申请人)、2至3名译者以及1名外籍终审专家,总计4至5人,确保责任、权利与利益清晰界定。
李教授还反复强调,《申报书》与翻译样章的撰写需融合新闻敏感度与学术严谨性,体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在申报的每一步骤中,都应注重细节,力求准备工作的尽善尽美,以奠定项目成功申报与实施的基础。
此外,李教授通过引用评审专家的反馈,揭示了评审过程中专家们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申请者的学术底蕴、翻译作品的质量,以及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这不仅为申请者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也为提升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指明了方向。
整个讲座历时整整120分钟,李明教授的讲解内容丰富详实,极具指导性和实用性,为申报者提供了全方位、精准细致的指导和宝贵参考。与会者们纷纷表示,讲座内容深入浅出,让他们受益匪浅,甚至感到意犹未尽,渴望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在讲座的尾声阶段,多位教师积极举手提问,热情参与讨论,而李明教授则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态度,逐一解答了每位教师的问题,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英文学院 张群芳)
相关链接
李明,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国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暨南大学翻译学院翻译专业硕士校外实践导师,2021年获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届“师德标兵”称号,多次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称号。完成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英译(项目编号16WSH008),目前在研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英译(项目编号:21WSHA001)。承担诸多大型汉英翻译工作,尤其是高难度汉英翻译工作。参与或主持广东省省级、厅级、校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翻译研究的社会符号学视角》《语言与翻译》,3部翻译教材(《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翻译批评与赏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其他本科生及研究生翻译教材如《商务英汉翻译教程》等,5部英汉译著(如《圣诞颂歌》《百万英镑》《在不确定性中引领》等,6部汉英译著如《中国文化要义》《天衢丹阙》《中国印花税票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