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白皮书


1.专业基本信息

1.1 专业定位

本专业面向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建设目标和紧缺人才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将具备智能科学素养,掌握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解决应用问题的思维方法,能够胜任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智能应用系统开发、智能技术支持等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相关工作。

1.2 专业特色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新工科2.0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数学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主要学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应用系统等智能科学核心理论和技术,在智能认知、计算机视觉两个方向上提供了系列选修课程和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够掌握智能科学基础理论,前沿的智能技术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基础。毕业生将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互联网、金融、制造以及文化等多种行业从事智能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人工智能系统建设与集成、智能系统分析与应用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1.3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信息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工程设计、应用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和运营管理等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在文字、语音和图像等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部门从事研究、设计、以及系统维护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1.4 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3-6年,本专业总学分为167学分。

1.4.1 知识要求

(1) 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

(2) 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 掌握人工智能概念及智能应用相关技术

(4) 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5) 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信息产业、智能系统建设及其安全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1.4.2 能力要求

(1) 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实践中能运用英语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

(2) 具备智能化产品规划、开发设计与应用和智能系统维护的能力,并具有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科学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开发软件、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综合信息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 能够针对智能科学领域的复杂问题,选择恰当的智能决策方法、智能软件开发工具、项目管理工具以及数据等工具和资源,优质、高效、规范地开发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包括对所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智能领域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 能够在以智能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背景下的生产、研究和开发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7) 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4.3 素质要求

(1)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2) 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 能够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问题的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5 课程体系

1.5.1 本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新工科2.0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要求,在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专业+外语+技术人才培养结构框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情况如下表:

1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数

合计

学分占比

通识课程

必修课程

43

55

32.9%

选修课程

12

大学外语课程

必修课程

20

22

13.2%

选修课程

2

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20

77

46.1%

专业必修课程

23

专业选修课程

34

综合实践

军事技能

2

13

7.8%

社会实践1

1

社会实践2

1

毕业实习

3

毕业论文(设计)

4

专业实践

2

 

167

100%

 

1.5.2 核心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离散数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Python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智能信息处理、操作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终端软件设计、智能语音技术、深度学习。

1.5.3 实践教学环节

(1) “军事技能”2学分: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期末举行,时间一般为2周。

(2) “社会实践11学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落实,于第二学期认定学分。

(3) “社会实践21学分:包括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会同团委组织落实,于第七学期认定学分。

(4) “毕业实习”3学分: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符合本专业实习要求的岗位上实习2个月,并按要求完成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第18周。

(5) “毕业论文(设计)”4学分:第七、八学期进行,要求在第八学期第13周前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应用,结合本专业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从中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6) “专业实践”2学分:由学院在第二至第七学期的第19-20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周”活动,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0.3学分,第六到第七学期每学期0.4学分。

1.6 师资队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暂未招生,一直在努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现有教师6人(含兼职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人,讲师1人。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00%。教师队伍中部委级专家1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人才计划培养对象1名,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1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教师1名。教师队伍近五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3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1部;发明专利2项;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3项、教学类项目5项。大部分教师的知识背景涉及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等专业方向,部分教师具有基于智能终端软件系统研究和开发经历,并围绕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处理科研团队的建设开展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专任教师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治学严谨,能够满足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

1.7 实验条件

院拥有智能信息处理、电子电路、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数据库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等10个专业实验室,能够满足培养方案中所列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与华为、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中科曙光、广州腾科网络、广州鑫宝软件、广州市靖凯网络等16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平台和条件;与华为合作开展了专业共建,开办了华为云计算工程师班和华为5G技术创新班,该公司定期派技术人员授课培训,为培养顶尖智能信息处理和软件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

2.其他重要信息

2.1 专业特色优势

智能科学与技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突出“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集成”的专业内涵与核心竞争力,强化智能系统和机器人硬软件技术设计开发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本专业目前暂未开始招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