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专家“云”集我校 商讨北极科学教育合作等议题

发布者:科研处-张懿发布时间:2020-12-03浏览次数:441

122-3日,我校与中国海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中俄北极论坛学术会议在ZOOM线上平台和线下同时召开,中俄双方专家学者围绕北极科学教育合作、医疗合作(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和药材)、经济互动、北极环境保护等议题进行探讨。

  

会议现场

来自广外南国、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海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同济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督学顾也力致开幕辞

开幕式上,我校督学顾也力致辞。“中俄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战略协作,有力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也是两国的共同战略之一。”顾也力表示,学校极地问题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与俄罗斯极地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中心与亚马尔涅涅茨北极科学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北极生物资源利用与北极原住民文化的研究;与俄罗斯南北极研究院、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北极科学中心共同举办每年一度的北极科学夏令营。中心研究员多次参加中俄合作举办的国际极地会议并发言,还获得了IASC(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赴冰岛参加2020IASC科学峰会周的旅行资助以及CNARC Fellowship访学机会。第九届中俄北极论坛学术会议的召开,让中俄两国极地问题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云集,这是广外南国极地问题研究中心交流与学习的大好机会,预祝本届中俄北极合作论坛圆满成功。

会上,来自中俄两国的36位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罗颖、金丽丽、夏海霞分别代表我校作主题发言,分享学术观点。其中罗颖、金丽丽两位老师还分别担任分论坛主持人。

 

  

罗颖:生物资源应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

罗颖认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人类或将面对一个夏季无冰的北极。俄罗斯国土横跨欧亚大陆,占有最广阔的北极土地,其中生物物种繁多,而北极的地理和生态环境赋予这些物种独特的属性,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俄罗斯北极原住民对北极生物资源的利用有很长的历史,中国传统医学对药材的开发与北极原住民对北极生物资源的利用有很多契合点。“两种传统知识将会给北极生物资源利用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对俄罗斯北极生物资源的常见种类、原住民对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传统知识现代化的分析,罗颖认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支持传统知识的实践是传统知识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在传承了数千年的北极原住民传统知识与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引导下,人们将探索发现北极生物资源的独特属性与巨大潜力,它有望开发出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修复健康受损和抗衰老的药物和保健产品。因此,与其它类型的资源相比,生物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应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

 

  

夏海霞:中国、挪威两国水产品贸易互补性高

夏海霞代表经济学院蒋满元院长分享学术观点。中国、挪威作为全球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水产品产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的系列因素中,挖掘与贸易对象国彼此间的资源及贸易优势,意义重大。蒋满元和夏海霞合撰的论文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三个贸易竞争力指数,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COMTRADE DATABASE,采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根据三个贸易竞争指数结果,他们得出,中挪两国间水产品贸易互补性高,挪威的鲜活冷冻鱼和干烟熏鱼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其他水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挪威对中国的贸易互补性更强而且具有上升趋势。因此,他们提出,中国在加强渔业政策支持引导、规范行业标准、建立行业协会、提高交工技术、增强水产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与挪威的水产品贸易展开合作。

 

  

金丽丽: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北极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突破

为什么使用BP神经网络算法呢?金丽丽表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消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应用这种算法构建的模型具有强大的自学习功能,能够模拟人类大脑,对旅游资源进行自动化智能化评价,实现北极旅游资源评价技术上的突破。于是,她在了解北极旅游资源概况的前提下,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北极旅游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选取了历史价值、自然资源条件、旅游环境影响、开发条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6个维度,17个具体指标为BP神经评价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该指标体系,能够对北极旅游资源总体和代表性景区进行全面评估,为北极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一种稳定、客观、可靠的评估工具,根据指标的权重值,明确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领域,也明确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顺序,给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会后,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极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培清教授和俄罗斯国家南北极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哈拉姆皮耶娃·娜杰日达·克里莫夫娜副教授作总结发言。

“中俄北极论坛”创始于2012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联合发起。该论坛由中俄两校轮流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吸引了政府代表、企业界代表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中俄双方就北极地区的开发与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已发展成为中俄两国北极学者之间制度化和常态化的交流平台。而第九届中俄北极论坛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协办,郭培清教授和克里莫夫娜副教授表示:“期待下一次,中俄北极论坛能在广州与大家相遇,”本次会议感谢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积极贡献,感谢社会各界积极贡献智慧力量,使得此次议题大大扩展,议题从教育合作、医疗合作到中俄北极经济互动和北极环境保护等领域,非常广泛。

据了解,我校南国极地问题研究中心20176月获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成立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20185月,该中心加入了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NARC),202010月中心加入东北亚北极航运研究联盟。中心自成立以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咨政服务为首要任务,对极地区域所在国家的经济、文化、历史与人文地理等方向开展综合研究,目前已出版《极地研究与组织机构汇编(社会科学卷)》等多部著作,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多篇。

中心的成立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推进作用。学校充分利用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对新兴交叉学科进行培育,开设了金融学专业小语种试点班和经管创新班。同时,中心专门成立了学生极地研究会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极地科学研究,如指导学生撰写与极地区域相关的毕业论文,组织学生参与极地数据库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科研项目研究、中心公众号运营等。此外,还积极推动与国外相关高校合作,学校选派学生赴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共计542人次。并吸纳来自上述国家的留学生102人。

  

合影留念

“极地问题是国家重要战略之一,中心研究要为国家战略服务。”我校极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兰凤表示,接下来还将积极开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结合的极地问题研究,为湾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学校官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