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简介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日趋加深和频繁,语言服务以及语言服务的培养研究也就被提上了日程。其次,201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大湾区的建设的重点和意义尤为凸显。如在该刚要的前言中所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湾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事项即为语言文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使用问题。需要在大湾区的经济活动、文化生活、教育教学、大众媒体和政务话语等领域中处理好普通话、粤方言、英语、葡语及简化汉字、繁体汉字、英文、葡文等多语言多文字的关系,构建湾区的和谐语言生活。

2.语言服务问题。虽然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在服务内容、模式、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就,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也迎来了挑战。例如: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企业普遍对语言服务投入不足,语言服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缺乏能流利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再者,国内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育,尤其是翻译教学与市场脱钩。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跨学科能力较差、翻译实践能力不够,无法满足语言行业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湾区的发展将催生新的语言需求,需要多样化的语言服务,须有强大的语言服务队伍和语言服务的智能化技术方案。

3.语言应急问题。面向各种突发事件,湾区应提升语言应急能力,建立专业化的语言应急队伍,拥有智慧应急的语言技术装备。因此,依托基地非通用语种专业的优势,收集并建立语言服务者的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当出现重大疫情或突发公共事件后,可以及时从人才数据库中选派各类语言服务人员来提供服务。

4.语言信息化问题。智慧化湾区建设,需要语言信息化的支撑,需要考虑语言信息化手段如何在智能语言学习、智慧城市群建设和湾区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充分运用。首先可以建设翻译语言语料库和术语知识库,这也便于开展国际合作,并且提高外语语言服务质量和效率;其次,建立大湾区多语种翻译服务平台,在提供翻译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湾区宣传服务。


基地的特色

基地以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要依托,联合多个非通用语种研究者组成研究团队,重点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语言服务科普工作,为区域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基地的工作计划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1.依托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竭力做好湾区语言服务,打造基地品牌特色。

2.建立翻译语料库、术语知识库以及应急外语人才网站并将其融合。通过网站发布多语种应急知识和语言服务教育信息,推进开发突发公共事件外语培训软件。以此提供全天候基础性应急外语在线服务。

3.将服务于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将语言服务知识融入相关课程内容,计划增设应急外语服务特色选修课,全校范围内组织学习应急事件特征及与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疫情信息发布和管理、应急事件中的媒体宣传、应急沟通等活动。

4.设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情景演练,提高语言服务人才的应对能力。

5.有计划地与涉外窗口部门、行业人员,如海关、机场、车站、宾馆等单位建立实训合作项目,组织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前往合作单位观摩实习。此外,与国际应急语言服务协会,如西班牙公共领域口笔译协会等合作,定期组织应急语言服务教育国际论坛或者研讨会。


基地的成效

截止目前,主要成果是完成了《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丛书)》多语种的翻译出版工作,并于2022获得广东省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奖。


Baidu
sogou